从“钟摆族”每天必备挤公交怎么坐公交车
公交网 » 北京公交 » 公交大事件

“钟摆族”每天必备挤公交

2014-05-12 11:12:36

  下班高峰期,在北京朝阳区郎家园公交车站等候上车的人们。

  “工作在此处,居住在别处”,他们是早晚高峰里最耐心,也最焦急的群体——“钟摆族”。城市发展、交通改善、职业吸引,越来越多的上班族选择跨区、甚至跨省生活。以“更好的生活”为名义,淡化了地理距离的“钟摆族”正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力量……

  “每天都在挤公交”

  早上5点50分,住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的李归君(化名)准点起床。简单洗漱过后,她匆忙赶往814路公交车的站点。如果路途顺利,她将在8点前到达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工作单位,单程距离约40公里。

  与天安门相距39公里,与首都机场相距35公里,对很多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燕郊并不陌生。随着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跨省生活的“钟摆族”。

  “每天都得挤公交,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23岁的李归君感慨。2013年夏天,她从长沙一所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工作。虽然父母已在燕郊购置好了住房,但作为典型的“钟摆族”,每天近4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还是让她感觉不太轻松。

  930路,曾经是北京与燕郊之间唯一的长途车。2011年,811~818线路的出现让小镇的交通有了不小的改善。随之而来的,是镇区人口数量的增加。据相关机构统计,目前在燕郊置业的北京人,或者在北京工作的北漂大约有40万。按照规划,2015年燕郊镇人口更将达100万。

  “虽然线路分开了,但人太多,还是拥挤。”谈到交通,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家公司上班、在燕郊生活7年的张勇宁有太多感受。有燕郊居民曾在等车时“顺便”统计过,最夸张时需要40分钟才能成功挤上一辆公交车。

  上班族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让燕郊成了名副其实的“睡城”。同样的故事,在河北固安、香河、涿州,以及天津等多地重复地上演。

  虽然每天在早晚高峰内奔波着,甚至也来不及见到燕郊的白天,但李归君和张勇宁还保存着对这座小镇美好的第一印象:有基本的基础设施,人比现在少很多,作为居住地还不错。而如今,“人数和高楼在暴涨,居住环境和出行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与北京通地铁成了他们最大的希望。

  “在北京要不起的,这里都给你”

  G102国道两侧的地产广告与销售中心,马路边停放的北京牌照的私家车,夜晚亮起灯火的高层住宅……这一切都昭示着,燕郊的发展与北京、与住房有着莫大关系。“在北京要不起的,这里都给你”,煽情的广告或许正戳中了“北漂”一族的内心。

  为什么要选择职住分离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回答,大多与城区高昂的房价相关。

  虽然已经在北京工作了近20年,但张勇宁依然觉得自己属于“北漂”。在北京工作的第13个年头,他选择定居并落户河北。“北京的房价和周边地区的差别并不是几倍。”张勇宁说。2007年,他在燕郊购置的住房,价格为3800元/平方米。数据显示,同年12月,北京市的平均房价约为1.2万元/平方米。

  “没有自己的房子就像没了根似的。”李归君对记者说。哪怕距离有些远,她还是愿意下班后回“家”。

  虽然选择居住在河北,但大多数“钟摆族”表示,并没有在居住地求职就业的意愿。相关人士分析认为,一些“新城”与“睡城”有相应的产业规划,但从目前来看,多数地区产业较为单一,配套设施也并不完善,对求职者吸引力有限。

  “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张勇宁已经适应了双城之间奔波的生活。居住在燕郊只是经济上的选择,虽然“堵车时,需要花费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北京国贸地铁站”,但对他来说,燕郊并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

  “睡城”更期待被“叫醒”

  “北京通州与燕郊之间就隔着一个潮白河,离得那么近,差距却那么大”,张勇宁无奈地笑了笑。对于“钟摆族”来说,双城生活间的差距永远是绕不过的话题。

  随着人口的涌入,燕郊已经有了许多变化:原本只是河北的一个小镇,在2010年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往裸露的土地,已经被林立的高楼所替代;到了晚上10点,楼盘施工队的车辆仍在忙碌着……但这些对已在北京浸润多年的人来说,显然还不够。

  “北京与燕郊不一样,如果周末在燕郊休闲,也只是图个新鲜。” 虽然周五下班后免不了要回到燕郊,但李归君仍会到北京市区度过周末。

  “如果能划归北京就好了”,李归君很清楚,这只是一个不切合实际的期待。

  目前,无论是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大红门批发市场等外迁;还是近来北京凌云公司整体搬迁至河北武安市,一系列举措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有了更清晰的路径与规划。

  在李归君看来,燕郊与北京之间的协同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医疗方面,燕郊小医院和私立医院相对较多,看病后也无法在北京报销;在教育方面,燕郊的重点中学也屈指可数……

  “每个省都不一样,河北与北京当然是有差别的。”张勇宁坦言。现在,他的孩子已在燕郊的一所小学就读。但是,一个班60多人的规模让他有些担心,“老师怎么教得过来?”未来很长的时间都将在燕郊,张勇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两座城市间找到平衡,更好地生活。

下一篇: 快速公交一号线运营至今运客236.5万人次 成效显著
上一篇: 离异夫妇为争车牌闹上法庭
公交游戏 | 意见反馈 |
浙ICP备19049204号-5 公交网 ©200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