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大峡谷旅游景区位于湘、渝、鄂三省交界处,是清江流域最美丽的一段。
恩施大峡谷已开放七星寨和云龙地缝两大核心景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天坑、地缝、绝壁、峰丛、岩柱群、溶洞、暗河等地质景观一应俱全。
恩施大峡谷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众多世界级旅游资源。
2015年12月,恩施大峡谷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
一炷香
一炷香是地球上稀有的单体三叠系灰岩柱,高度为150米,柱体底部直径6米,最小直径只有4米,此地的岩石的抗压强度是800千克每立方厘米,风吹他不倒,雨打他不动,傲立群峰之中千万年,守护着这片神秘的土地,实属罕有。
他近观犹如男根,展示着他威武的雄姿,俨然成了大峡谷中的镇谷之宝。
相传,这根石柱是天神送给当地百姓的一根难香,如遇灾难将他点燃,天神看到寥寥青烟,就会下凡来救苦救难,所以当地百姓称它为“难香”,这难香又长又细,晴空万里时,一朵白云叠在峰顶,远远看去就像天上的香火,宛若仙境;阴雨天气时,升起的一层薄雾,就像一缕青纱,将它打扮得若隐若现,妩媚动人。
从地质学上讲,由于长江水系、清江水系长期交错的影响,不断地侵蚀,不断地冲刷,才形成如今陡峭的石柱,由于保存极度困难,所以地球上类似细长的石柱并不多见,而最长最大的莫过于此。
七星寨绝壁
七星寨绝壁为三叠系灰岩中发育的巨型柱状岩体群,兀然直立于陡坡上,高耸林、,极为壮观。它不同于峰林及石林,而是一种柱状山体,故称“岩柱林”。
正对的“岩柱”实际上是巨型岩柱块,长800米、宽150米、柱高近200米,顶部是两头高、中间低的弧形平面,这是因为顶面中央有个汇水小水塘、形成了表层洼地。
19世纪40年代民国抓壮丁时期曾有十几个小伙子在其顶躲藏十余天,峰顶还能找到当年他们生活的炊具。
双子塔
三叠系灰岩经风化剥蚀、溶蚀形成的如芦笙状的对称两柱状山体,互不相联,彼此对峙凝望。
这是因为岩石本身性质相同、构造裂隙较规则,在大雨沿直立裂隙直接冲刷下形成。但两山体如此对称,外形几乎相同,自然界比较罕见。
小楼门峰丛
大峡谷地区处大地构造单元为扬子江准地台(I级)上扬子台中八面山台褶带(Ⅱ级的利川台褶束(Ⅲ级),南东为恩施台褶束。
研究区位于鱼皮泽复背斜中的沐抚背斜核部地区,北西侧为前山向斜,东南侧为团堡向斜。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40°-60°东。
沐抚背斜为一不对称宽缓背斜,轴部地层倾角10°-15°,局部地带近似水平,翼部岩层稍陡30°-50°。
区域性地质构造因素使岩层产生两组十分发育的直立节理,岩层中近南北和东西向两组节理从横交错,构成网格状相互交叉。
开阔的背斜核部地段,使三迭系嘉陵江组的岩层变的平缓,有利于岩柱的形成和保存。
反复的地壳运动使背斜核部的上的构造裂隙系统得以继承和改造发展,裂隙不断的加深加长,开放度逐渐增大,为地表水的入渗、地下水的运移、贮存等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有利于地表和地下侵蚀、溶蚀作用的进行。
地表及地下水沿着这些垂直节理,切割岩壁,使这些垂直节理逐步增大,在岩壁上形成了宽大的溶槽,有些溶槽由岩壁顶端直通底部。
随着地壳的逐步隆升,下切作用加剧,使得岩柱体逐步与岩壁分离,最终在岩壁附近形成岩柱群。
三叠系灰岩经风化、溶蚀、崩塌形成洼地峰林地貌,由几根单体岩柱及孤峰组成,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壮观、雄伟、秀丽。
绝壁环峰丛
绝壁与峰丛并存的岩溶奇观在我国西南岩溶发育的地区,十分罕见,这与大峡谷所在的鄂西地区处于我国巨型地貌单元中第二级台阶到第三级台阶的斜坡地带有关,同时,也与鄂西山地掀斜和江汉盆地沉降造成的巨大落差有关。
大峡谷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江淮地台至二级构造单元八面山褶带,其北部为鄂中褶皱区,西邻四川台坳,东延没于盆地。该地区构造线主要方向为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其中断裂构造发育,褶皱相对较弱。
区域上主要底层为震旦系(Z)—三叠系(T)地层,反应出地质时期沉积时的陆棚陆表海、包括邝光的滨岸或碳酸盐台地和浅海陆棚海组成的古地理环境。
广泛的碳酸岩沉积为后来的岩溶作用和岩溶景观形成的奠定了基础。
大峡谷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北端。
加之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内,形成了该区水文气候上一般的特征,如梅雨、初夏暴雨及秋雨,但是由于境内绝大多数地方群山环抱,云峰叠嶂,地形多变,又形成其独特的地方气候,云、雨、雾小气候特别多,因地表高差悬殊,反映出气候的垂直差异,形成了山地特有的立体气候带,在同一海拔高度,因坡向、坡位、坡形及其小地形结构组合的不同,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恩施大峡谷属温带季风气候,夏无酷热,冬少严寒,日光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5~17℃,8月份气温最高,一般为27~30℃,12、1月最低,一般为2~8℃。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80%,冬季大于夏季。多年平均蒸发量为720毫米,七、八月最大,约占33%。霜期平均约为4个月。
大楼门峰丛
总体形态类似于张家界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但其组成岩石为石灰岩。放眼望去,数十座石灰岩石峰石柱,嶙峋挺拔,密集广布,形成浩瀚的石柱式峰林。三叠系嘉陵江组石灰岩岩层厚度由几十厘米至1米不等,岩层产状十分平缓,近水平好像一块块岩石堆叠成的千层状石柱。由于石质较硬,柱身垂直挺拔,岩层既厚且产状(倾向及倾角)平缓,各个岩层之间不易沿层面滑动,可以支撑高达百米的石柱而不会倾倒或顶部滑落。岩层中近南北和东西向两组节理纵横交错,构成网格状互相交叉,把石柱切成近四方形,顺着两组交叉的直立节理面将岩石劈开而形成的。
石简长卷
未发明纸张以前汉人记录历史用竹简,而土家族则把文字刻存在平整石块上,形成石简,面前的层层叠叠的薄层岩层也许就是巴人的文书史库。实际上这是离现在两亿年前大海的杰作,当时这里一片汪洋,水中的钙物质沉淀的结果,其中可找到海洋化石。现在地质上称为中三叠统嘉陵江组薄层灰岩。这“石简长卷”实际上是地球历史演化的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