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
历史上,辽金五都制,元清两都制。清代皇帝,避暑议政于热河,习武秋狝于木兰,近人谓武烈河畔之承德是清代皇帝的选择。辽金元三朝皇帝,清暑问政于凉陉,习武夏猎于炭山,应知承德之滦河上源的夏捺钵亦是辽金元三朝皇帝的选择。辽金元的四季捺钵(离国都之别宫或行在所),不仅是皇帝、宗室、王公大臣弋猎网钩、避寒清暑的游幸之地,亦是处理军国大事的临时国政中心。为了解丰宁的悠久历史,发掘滦河上源广阔滩地及潮河、牤牛河两岸的历史文化积淀,寻找辽金元三朝皇帝驻足丰宁的史实,笔者查阅典籍史志长达十年之久。今将所见的部分过简文字,稍加考证梳理,辑此简录,以飨读者。辽代时期在凉陉炭山的事件
公元904年(后唐天佑元年)10月,契丹部落联盟夷离堇(兵马元帅)耶律阿保机,攻侵黑车子室韦。公元905年(后唐天佑二年)11月,至云州(大同)结盟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共击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率军往返约经今丰宁东干沟、鱼儿山滩、大滩(即凉陉)等荒芜之地。
公元907年(后唐天佑四年)2月,公举耶律阿保机代契丹联盟大汗,4月和12月两度亲统契丹军征伐黑车子室韦,往返亦约经今丰宁东干沟、鱼儿山滩、大滩等荒芜之地。
公元910年——914年(后唐天佑七年至十一年),耶律阿保机代契丹汗满三年求改代为立,八部大人不允,乃带家族、迭刺部众及俘投汉人,由锡喇木伦河畔移踞曷里狘(正蓝旗至闪电河水库的滦河流经区)和凉陉(沽源闪电河水库至丰宁大滩镇影壁山的山脉中断处滦河经流两岸的凉爽地带),使人造西楼、筑汉城、耕田地、牧驼马、晒青盐、冶钢铁、造兵器,秣马厉兵,积蓄统一契丹八部力量;闲暇策马登望国崖,眺望故国潢水畔木叶山,更加坚定夺取契丹汗位的决心。(关于“汉城”,《续通典》载:“其地滦河上源,西有盐泊之利”;《新五代史》记:“阿保机帅众落居古汉城滦河上,筑城种田”;《旧五代史》言,阿保机在西楼邑“城南别做一城以实汉人,名汉城,城中有寺三,僧尼千人”。望国崖,亦称旺国崖,金世宗完颜雍改名为静宁山。据王恽《中堂事记》载:“滦野,盖金人驻夏金莲源隰一带,辽人曰望国崖是也,距双城七十里”,双城在今沽源县小河子附近,按方位和里程计算,望国崖应是大滩镇东偏北4公里海拔1750米的黄龙山,疑黄龙山是皇封山演化而成)。
[:经与当地老乡求证得知,黄龙山就是大滩镇东,抬头沟村以南和海流图以北,两村中间隔着的那座大山!!!也是大家每次在芥末石茶棚喝茶时,左侧(北面)的那座山!]
公元916年(后唐天佑十三年),耶律阿保机兼并契丹八部称天皇帝后,于12月,以凉陉为军事基地,挥军攻克蔚新武妫儒五州。公元920年(契丹神册五年)9月和公元924年(契丹天赞三年)8月,阿保机率军征伐吐浑、党项、阻卜诸部,往返亦途经今丰宁东干沟、鱼儿山滩、大滩等地。
辽代,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凉陉筑汉城;公元971年——981年(辽保宁三年至乾亨三年),景宗耶律贤和皇后肖绰,在炭山置捺钵(炭山,系为今丰宁大滩镇三扎拉至东猴顶山、小梁山间滦河上源两侧山峦沟谷的总称),后又在凉陉建避暑凉殿(约在今丰宁沙梁庙至今沽源西黑山嘴的闪电河畔),在炭山东北十五公里处建新凉殿(约应在大滩镇大柳树沟大营子、上窝铺附近)。从公元944年(契丹会同七年)5月至公元1121年(辽保大元年)8月的178年间,据不完全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穆宗耶律璟、景宗耶律贤、圣宗耶律隆绪(含摄政太后肖绰)、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天祚帝耶律延禧等七帝,曾带北南院大王和军政大臣,清暑凉陉11次,围猎炭山35次。每次,短则半月,多则半年。最长时间有两次,一次是公元944年(契丹会同七年),太宗耶律德光由5月24日至12月22日,在凉陉清暑炭山障鹰及策划用兵南伐后唐石重贵,长达213天;再一次是公元996年(契丹统和十四年)太后肖绰和圣宗耶律隆绪夏驻凉陉清暑,冬驻炭山行猎,6月22日出南京(今北京),次年2月8日返至南京,在凉陉炭山亦达七个月之久。辽太后肖绰干政和摄政的41年间,多用兵于宋,把凉陉视为强国理政治军的重要地方,偕夫耶律贤、子耶律隆绪在凉陉炭山度过25个夏秋。
辽帝于凉陉炭山活动在史志载有:
公元952年(辽应历二年)9月28日,穆宗耶律祭天于炭山。
公元979年(辽保宁十一年)8月,景宗耶律贤和肖绰驻炭山捺钵。肖绰以其一个女政治家的胆识,从容指挥惕隐(宗正寺管宗族官)耶律休哥、西南面招讨使耶律斜轸抗击宋太宗赵匡义亲统的伐辽之师,解南京之围,高梁河(今北京东直门外)一役大败宋军,赵匡义带伤只身逃奔涿州。
公元986年(契丹统和四年),肖绰指挥歧沟关战役获胜后,于7月30日离居庸关至凉陉清暑,将俘获宋营曹彬、潘美的兵士分赐给皇族及乳母等为奴。8月17日,枢密使兼诸路兵马都统耶律斜轸派遣侍御涅里底、斡勤哥携所函杨继业之首及所获将校印绶、诰敕等至凉陉,奏报宋将杨继业中流矢堕马被擒,三日不食而死。
公元992年(契丹统和十年)5月31日,肖绰在炭山命随行王臣较射。
公元1001年(契丹统和十九年)6月9日,肖绰在炭山册封侄女菩萨哥为齐天皇后。
公元1003年(契丹统和二十一年)6月10日,肖绰在炭山召见被俘的宋副部署王继忠,授为户部使,赐给妻室。
公元1073年(辽咸雍九年)5月28日,道宗耶律洪基清暑凉陉,登望国崖。
公元1105年(辽乾统五年)6月,天祚帝耶律延禧射虎于炭山。
公元944年(契丹会同七年)12月23日,太宗耶律德光率军伐后唐石重贵,由凉陉起行奔古北口;公元998年(契丹统和十六年)9月24日,辽太后肖绰筹备来岁伐宋,带诸王及军政大臣东巡,由炭山起程赴安茨南的得胜口返程回南京沿途秋山,推断行进路线,约为越今丰宁千松坝、宜肯坝,过小坝子、喇嘛山口、土城子,折南行沿潮河经大阁、长阁、塔黄旗、黑山嘴、天桥,奔古北口。民间传说大阁西梁南端有肖银宗避暑宫,向阳果园沟内有肖银宗梳妆楼,皆有遗址,很可能是辽代的夏捺钵。
金代时期在凉陉炭山的事件
金代接续辽代之制,公元1140年(金天眷三年)1月,金熙宗完颜谕尚书省:“自今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并循辽人故事”。金都燕京(中都)之期,迄世宗完颜雍至卫绍王完颜永济,每岁夏秋率趋凉陉(金莲川),大体四五月前往,八九月返中都(今北京)。金虽承辽制,却又明显不同;一是辽居留时间较长,金居留时间暂短;二是辽行动复杂,金行动简单;三是辽捺钵是政治中心,而金多出于嬉游少关政治。
公元1122年(金天辅六年)8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军征辽,驻营凉陉,登望国崖。
公元1127年(金天会五年)8月1日,金太子副元帅完颜宗望,由燕京(今北京)至炭山凉陉凉殿,患伤寒而亡。
公元1140年(金天眷三年)7月—10月,金熙宗清暑凉陉、炭山并研讨军政要事。
公元1166年(金大定六年)8月27日—9月3日,金世宗完颜雍在凉陉清暑打猎。
公元1168年(金大定八年)6月11日,世宗完颜雍离中都往凉陉清暑。7月6日,完颜雍在凉陉命改望国崖为静宁山,令建山神庙;改曷里浒东川为金莲川(曷里浒即辽之曷里狘,指地为正蓝旗至闪电河水库闪电河两岸滩地,其“东川”即辽以来所称之凉陉,也即是闪电河水库向东至大滩镇影壁山闪电河两侧长35公里、宽8公里布满金莲花的大滩滩地)。
[09年5月3日,大象队一行4人与当地老乡一起登顶后考证,那座山神庙遗迹现在还在黄龙山顶望国崖东的山体南栾悬崖上,红卫兵时期惨遭破坏。目前由村民再次修缮后供奉着祈求“风调雨顺”“龙王”]
公元1172年(金大定十二年)至公元1178年(金大定十八年)的七年间,世宗完颜雍五临金莲川、炭山清暑、打猎、议政并遣使祈雨于静宁山山神,五个夏秋居留17个月左右。
公元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5月24日—10月3日,金世宗完颜雍清暑秋猎金莲川期间,将建有扬武殿的凉陉避暑宫,命名为金莲川景明宫。
公元1182年(金大定二十二年)和公元1187年(金大定二十七年),金世宗完颜雍又两度清暑秋猎于金莲川,共留居将近8个月。
公元1194年(金明昌五年)5月16日—9月9日,金章宗完颜清暑于金莲川景明宫。
公元1195年(金明昌六年)10月7日,金章宗完颜璟亲制册文,封静宁山为镇安公,定每年遣使拜祭。
蒙元时期在金莲川的事件
公元1212年(蒙古太祖七年)3月,成吉思汗铁木真挥军破桓昌抚三州,占有凉陉(金莲川)、炭山区域。公元1215年(蒙古太祖十年)5月—6月,成吉思汗铁木真驻营凉陉避暑,坐阵指挥蒙古劲旅强攻中都,筹谋灭金;
公元1251年(蒙古宪宗元年)8月,蒙古宪宗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管漠南军民,开府于金莲川(蒙元时期,所称桓抚间金莲川,比金之金莲川范围大,括有从正蓝旗至大滩镇的上都河流经区域。忽必烈的漠南总管府,约置于上都河西侧今称囫囵淖的察罕脑尔附近的大小红城)。忽必烈把上都河流经的金莲川视为施展政治抱负的中心和灭宋的军事基地,广招汉人饱学之士,采纳中原治国辖民的传统措施;网罗汉族封建地主武装,委以统兵将帅征战宋朝领土。公元1260年(蒙古中统元年)4月,忽必烈由金莲川至开平(多伦县兆奈曼苏默城)称大汗,是为元世祖。公元1264年(蒙古至元元年),由开平移都燕京称中都,把开平留为陪都改称上都;公元1272年(元至元九年),改中都名大都。
蒙古人,虽然与契丹人、金人语言不同,但皆起于塞北,着衣相似,习俗亦近,沿袭辽金之制,岁岁二三月或三四月离大都,经金莲川至上都;八九月离上都,经金莲川返大都。御行跸路四条,有正站驿路、黑谷军情急用路、索洛站路和东道御史按行路。其中正站驿路和黑谷军情急用路经过金莲川,置有察罕脑尔行宫;东道御史按行路途经锡拉塔喇川(牤牛河),置有宜兴县(后升为州,治所在凤山大川)。元成宗铁穆耳以后各帝,认为金莲川是祖宗发迹之地,故多行正站驿路,驻跸金莲川察罕脑尔行宫(约沽源县大红城),少者盘桓一二日即行,多者留居十数日游猎炭山。从公元1263年(蒙古中统四年)至公元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的106年间,元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刺、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文宗图帖睦尔、惠宗妥懽帖睦尔等八帝,由大都去上都92次,由上都返大都90次。由于《元史》缺漏过多,记载过简,皆未记走何路经何地。通过记事和人物传可判定忽必烈去上都驻察罕脑尔行宫、宜兴县各一次,返回大都驻宜兴县一次;硕德八刺去上都驻察罕脑尔行宫一次;另有五次走索洛站路。
下一篇:
衡水机场开始建了吗
上一篇: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的邮编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