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
回顾哈尔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28年,是哈尔滨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大胆探索的28年,是我们不断锐意创新逐步强壮的28年,也是一个不断进步连创辉煌的28年。从研究角度分析,我们大体上把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主要是进行拨乱反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市委、市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面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进行农村和城市改革试点。第二阶段(1984年—1988年)主要是搞活企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1985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五年计划。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1.2倍,实现翻两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第三阶段(1988年—1994年)大力实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工作在全市全面展开。1988年哈尔滨被批准为开放城市,1990年国家在哈举办了中国对前苏联东欧国家经贸洽谈会。进入“八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建成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松花江两岸共同繁荣的构想。第四阶段(1994年—2000年)迈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实现工业强市战略,并取得重大成效。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实现了双超千亿元的佳绩,工业结束了连续9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第五阶段(2001年—2006年)是发展战略不断调整的新阶段。“十五”计划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311”工程。到了2002年,哈尔滨市又结合哈尔滨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地扩展为“建设国家重要的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东北亚重要的经贸中心和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511”工程。进入2006年,就意味着进入了“十一五”规划实施时期,进入了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哈尔滨正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不断地积蓄力量,再创辉煌。
在这28年5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团结拼搏,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国家统计局2004年和2005年发布的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序中,哈尔滨市连续两年名列第10名。在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标排名中,“综合区位竞争力”列第9位,令人振奋。
国民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出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9.2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1830.4亿元,增长了46.6倍。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哈尔滨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奋步疾行,工业发展带动了全市整体经济的跃升。电站、哈航、哈啤、哈药等骨干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民营和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哈尔滨经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哈尔滨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它还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1996年耕地面积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首位,粮食总产量在全省力拔头筹。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从人均收入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438.7元增长到2005年的10064.8元,25年增长了22.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383元增长到2005年的4006.4元,20年增长了10.3倍;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12平方米,发展到2005年的16.7平方米,27年增长了5.3倍。
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哈尔滨市按照“两轴四环十射”的城市建设规划,对城市道路桥梁内河进行改造新建整治,宽广整洁的街路景象同解放初期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教事业变化喜人。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导下,教育有了全新的发展,已构建起以大学、大所、大厂科技力量为主,地方科研机构为辅的研发体系。“十五”期间哈尔滨市在全国50个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中居第6位,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居第9位,连续4次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28年来哈尔滨市的城市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1994年哈尔滨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哈尔滨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6年2月,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圣火在哈尔滨点燃。“哈洽会”、“哈夏会”和“冰雪节”是哈尔滨亮给世界的三张名片,是对哈尔滨精神的彰显和折射。纵观过去,我们发现,哈尔滨之所以取得辉煌的业绩,主要应归功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回顾28年历程,每一次突破,每一次成功,每一次超越,无不与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相连。正是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工作重心转移,正是有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和城市体制综合改革的深入,以及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相互配套,全方位的开放,才消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羁绊,最终实现今天的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生活富裕和社会和谐。
其二,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执政理念、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哈尔滨取得巨大成就的可靠保证。从近十几年发展战略的制定及调整的轨迹可以发现,从建成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的目标到“311”战略、“511”战略目标的扩展;从工业强市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从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转变到“三个适宜”发展目标的定位,折射的都是发展理念的巨大转变,是科学发展观意识的自觉,尤其是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新目标的提出,是科学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新突破,是推动城市走向科学、理性、和谐和宜人发展的实践新追求。
其三,同心同德,众志成城。1998年哈尔滨遭遇了松花江特大洪水的袭击,2005年又遭到松花江水体污染的侵袭,在突发事件面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哈尔滨人民在解放军、武警部队的支持下,合力战胜了百年一遇的松花江特大洪灾和水体污染,渡过了难关。这不仅是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和成功,更重要的是锤炼了哈尔滨人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不怕危险,奋勇拼搏的精神,提升了哈尔滨的城市品质。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今天,我们正在致力加速振兴步伐和现代化进程,开创哈尔滨最恢弘壮美的历史新篇章,既要有深切的历史责任感,又要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要鉴古知今,继往开来,珍视和传承城市历史,延续和丰富城市文脉,保持和发展城市特色,发掘和塑造城市文化,彰显和提升城市个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发展新业绩,追求发展新境界,续写历史新篇章。在哈尔滨市全面振兴和转型的关键之际,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哈尔滨精神,制定了创新务实的“十一五”规划。特别是以对哈尔滨市现阶段发展科学审视和战略谋划为基点所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发展取向的“三新一优”发展方略,在原有的“511”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又新确定了“使哈尔滨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城市发展总体方向和长远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和部署,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奋斗拼搏,相信在“十一五”规划完成后的2010年,哈尔滨市一定能成为一个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企业家创新的乐园和人人共享改革成果的乐园。到2020年一定能够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的小康社会;到2050年一定能够建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今天正在传承着昨天的历史,同时也正在开创着通向明天的辉煌道路。作为哈尔滨历史和发展的研究者,我们坚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坚韧创新精神的哈尔滨人民,一定能托出英雄城市更加辉煌壮丽的明天!———这是我们在纪念哈尔滨解放60周年这个光辉日子里最由衷的感言。
作者:哈尔滨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高滨健
哈尔滨市社科院地方史及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晶
下一篇:
沈阳和哈尔滨比较
上一篇:
哈尔滨的热电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