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保温桶为旅客提供开水
上联:“啤酒饮料矿泉水”;下联:“花生瓜子八宝粥”;横批:“脚,让一下”。
这副对联描写的主角,属于“绿皮车”。
7月20日以后,若是想在合肥站再多看“她”一眼,怕是只能到博物馆,或是在电影院里回味了。
昨天,7月1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其中超过一半为动车组列车。同天,中国铁路跨局运行的最后一趟绿皮车(郑州-温州2194次)跑完了自己的“告别之旅”。
记者从合肥车辆段获悉,根据计划,本月,从合肥站始发的最后两对绿皮车(往返淮北K8359/8360、往返宿松K8391/8392)将彻底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空调车。
调图后,合肥火车站将开行旅客列车128对,动车组就占到了77.5对。这也意味着其中有六成为风驰电掣的动车组。在动车“子弹头”身形的映衬下,绿皮车成了“慢”、“旧”、“埋汰”的代名词。而它却凭着每公里不到1角钱的实惠,从不讨农民工和学生族的嫌。
时速高达300公里的高铁,确实“后生可畏”。但倘若站在一名额头刻满风霜、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面前,人们除了敬意,只有敬意。
绿皮车,“载”君千万里,也终须一别。
这一别,它鸣响了“绝唱”的汽笛,满载着国人半个多世纪的绵长记忆,远去兮。
绿皮车里玩耍的孩子
体验—
22块5从合肥坐到宿松将成历史
K8391/92次:合肥站始发的最后一对绿皮车
清晨6:20,大雨滂沱,16节车厢的“绿色长虫”K8391次列车缓缓驶出合肥站。7月19日,这趟开往宿松的短途列车将成为合肥站历史上的“末班”绿皮车。如今,离别倒计时启动,斑驳的绿色车厢还剩下最后18天的服役期。
装备:摇头扇保温桶和煤球炉
暑运大幕再度揭开。今天大雨,22摄氏度,是三伏天里乘坐“绿皮车”的最好天气。
满座118人的车厢里,12台浅草绿的摇头扇沿着顶部的中缝一溜排开。它们整齐划一地360度旋转,一刻也不停地发出“嗑吱嗑吱”类似小马达的声响。
在3号车厢,上了年代的电扇们,有的掉了中央深红色的火车头标识,有的干脆换成不同规格的白色摇头扇。在已然来临的桑拿天,这些摇头扇是绿皮车厢里唯一的“制冷器”。
幸好今天大雨,车厢里不闷也不躁。
“这车估计跟我差不多岁数,从我记事起就是绿皮车。”3号车厢的乘务员王凤华,身材微胖,有着一副邻家大婶的嗓音。她依靠在车厢旁,对记者说道。今年,她50岁。王凤华说,在绿皮车上,到站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烧”(煤),降温基本靠“扇”,想喝水只能找保温桶,而且是“每隔一节车厢才有一个”。
在夏季的绿皮车上,气味仍是人们最大的敌人。尽头厕所挥发出的恶臭味,即便坐在车厢中间也时不时就来侵扰你喘息的鼻翼。这时,抹点风油精、清凉油在鼻孔前,是驱散恶臭的良方。
老式绿皮车没空调只能用车顶的电风扇降温
票价:每公里才9分钱
从合肥到宿松,全程252公里,历时4小时,K8391/92次绿皮列车的硬座票全价才22.5元。摊下来,平均每公里才9分钱。若是换成空调车,票价多半在40元上下。
“20日后,K8391/92次列车会改成蓝皮空调车。”乘务员王凤华碰到隔壁车厢的同事刘贤平,顺口聊道。王凤华调侃说,升格为空调车后,票价可能也会涨一些,“车速应该差不多,算是多收个空调费。”
“这车经常性晚点。”5号车厢乘务员刘贤平也是一位“老铁路”。老刘说,这趟车还是铁路职工的上下班列车,大站小站,几乎站站停;大车小车,几乎车车让。
“这车要淘汰,实话说,还真有点想念,毕竟这么多年了。”今天清晨4点刚接班的乘务员林忠华,眉目清秀,他转身指给记者看,旅客车厢还有摇头扇,“乘务员的值班房连电扇都没有,车窗只能拉开10厘米的缝隙。”
由于没有餐车,在狭小的乘务员座椅上,摆着一桶泡面,那是林忠华特意从家带来的。瞅着不知哪年哪月就开始服役的绿皮车厢,林忠华转念喃喃说道,“也是该换啦,至少我们不会热了!”
根据计划,7月9-10日,合肥-淮北的K8359/60的绿皮车将先升格为空调车。10天之后,7月19日,合肥-宿松的K8391/92也将跑完它的“谢幕之旅”。
旅客进站检票
乘客:农民工学生娃“专列”
今夏,由合肥站始发的“绿皮车”将淡出历史舞台后,铁路上将只有“红”(红皮车)、“蓝”(蓝皮车)、“白”(高铁动车)三原色。
24岁的操何根,从一上车就一直在低头玩手机。今年刚从新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小操,上午赶着回老家,他要在天柱山站下车。
“从合肥到天柱山票价15块5。”小操说,要不是毕业了,学生证失效了,学生票半价后,坐火车回家的成本只有10块钱,2元空调公交车,8元的火车票。
32岁的农民工小汪和十多个岳西县的同乡,刚刚从泰安打工回来。工友们扎堆坐在一排座位上,这群黝黑的汉子沉默着,身旁立满塞满被褥和衣服的蛇皮袋。
7月1日,小汪和同乡踏上归程的当天,全国铁路调图后,开行的动车组超过半数。“从泰安回合肥的高铁,快是快,但票价235元,坐不起。”小汪说,在外打工十年,他们很少会买动车票,“短途的还好,长途不行。”
“车速快一些,票价别太贵。”坐惯了普速列车,小汪和周围的工友合计合计后,向记者吐露心愿道。
清晨9:10,K8391次列车隆隆地向安庆西站逼近。
开出了将近3个小时,这条“绿色长龙”走走停停。车厢里,人们迷糊一觉醒来,车厢里渐渐开始嘈杂。孩子的哭声,大人们的说话声,伴着窗外的雨声,列车撞击铁轨的“况且况且”声,混成一曲即将谢幕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