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谁能给我介绍下淮北的相山?怎么坐公交车
公交网 » 淮北公交 » 城市问答

谁能给我介绍下淮北的相山?

2015-08-08 04:53:15

答案1

【相土相城】据传,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朝前期,居于今河南商丘的商族部落首领相土曾一度来相城居住。故《无和郡县志》云:“故相城,盖相土旧都也。”《太平寰宇记》云:“相故城,即相山(土)所居。” 商族部落的始祖名契,是黄帝的后裔,契传位于昭明,昭明传位于相土。相土是个大有作为、声名显赫的人,在他的治理下,商族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族部落日益强盛,于是便决意向四方扩张势力。商族所到之处,其他弱小部落相继被征服,其势力范围一直延伸到山东渤海边上。故《诗经·商颂·长发》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即相土干得轰轰烈烈,四海诸侯整齐地归服。)后人为纪念他,便将此地命名为相城。 传说,相土还是马车的发明者之一,《世本》曰:“相土作乘马。”据史载,夏禹时的车正奚仲创造了车,那时很可能是一马或是二马驾车,而相土则把二马改成了四马,所以应说这是一种改制。这种车是相土随着扩张势力的需要而改制的,主要用于军事上。后来人们把这种四马一车称为一乘(sheng),乘数多少是一个国家大小强弱的象征。(张永年) 【商丘首领爱相山】相传,那时居住在河南商丘附近的一个部落的首领名叫相土。相土因治理部落有方,人们都尊称他为相土君。他的部落常以打猎、捕鱼、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为生。但是为生存与发展,相土还经常到临近去了解别的部落如何生活、生产的。一次他外出途经相山这个地方,发现这里的山川优美、森林茂盛、动物繁多,河里、沼泽里鱼虾游来游去。他便高兴地手舞足蹈蹦跳起来,嘴里还唱着:“好地方、好地方,北是山来,西是水,东、南两面是平原。山有柴,水有鱼,一片平原好种田。”于是,他决定将部落从商丘迁到相山。 当他回到商丘以后,便立刻向部落的人说了相山这个地方怎么怎么好,动员大家移居到相山。直说得全部落都动了心。当年秋收已毕,相土便叫人民收拾好家什搬家。因为没有运输工具,担的担,抬的抬,背的背,一连走了三天。人们的背磨肿了,脚上打了泡,累得腿疼腰酸不愿再走了。顿时相土机智地想了个办法,叫人砍些树枝绑成人字架,又叫砍了一棵搂把粗的大树,用锯锯成一段一段的,从树心处钻个眼,再用木棒穿在锯成的树心眼里,然后将木棒绑在人字架的小头处,叫两个人推拉着走。大家一试,果然轱轮转动向前,觉得省劲多了。后人称这种东西为原始的独轮土车,并传说后来我国的马拉车就是相土发明的。 几天之后大家来到了相山一看,这里果然山清水秀,名不虚传,十分高兴。待歇息后,相土又给大家说,就在山坡下盖住房,开荒种地。一年过去了,人们的辛勤汗水浇灌了相山的土地,各种庄稼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人们安居乐业,自给自足,还有剩余。 部落有了剩余,相土又想,要把剩余的物产带到别的部落交换,换来自己部落缺少而又急需的东西多好呢!于是,他向自己的部落说了他的想法,又得到全部落的交口称赞。 相土征得人民的同意,就组织人员集中剩余的物资到外地去交换。他每到一个部落都受到欢迎,感谢相土给他们送来了急需的东西。这时人家便问起相土的部落住在什么地方?相土一时无法回答。因为他们还没有给居住的这个地方起名字呢!相土的随从人员看他沉默着,便顺口回答到:“相土,是我们部落的首领。我们的住地背靠一座大山,就叫‘相山’吧!”(这便是以姓氏而起名。)相土连忙也点了点头说:“我们就住在‘相山’”。从此以后“相山”这个名字,就传开了。(武时良) 【宋共公迁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攻杀商纣王,灭了商朝,建立起周朝。周成王时,代王摄政的周公旦把旧都商丘周围地区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爵为公,国号宋,子姓。宋国拥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各一小部分地区,淮北相城即是属于宋国的一个较大的人群聚落。 公元前589年9月,宋文公鲍病逝,由公子固(或作瑕)继位,是为宋共公,其时水地势较高,可免遭水患;同时人群聚落也较大,环境也较好。对这次迁都,南朝陈顾野王撰《舆地志》云:“宋共公自睢阳徙相子城,又还睢阳。”睢阳在商丘南,宋国都城;相子城即相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说:“睢水又东经相县故城南,宋恭(共)公患严重,为避水灾宋迁都相城。因为相城在宋国域内的位置比较适中;又在相山脚下,之所都也。” 宋共公6年(公元前583)春,遣执政大夫华元到鲁国说亲,欲娶鲁宣公之女伯姬为妻;同年夏天,又派公孙寿送去订婚礼物。次年二月,由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护送伯姬来相城完婚,改称共姬。婚礼隆重,仅陪嫁女就送来12名,除鲁国本身外,卫、晋、齐等大国也分别送礼来。公元前576年,宋共公病逝,他在位仅12年多,由其少子成继位,是为宋平公。(张永年) 【相山庙上相山茶】宋朝的时候,江南有位去东京(今河南开封市)赶考的举子,路过淮北相山,顺便观赏相山奇妙的景色,却无意中发现了一种茶(有人叫它“麻茶”)。他掐了片叶子尝了尝,顿觉芳香满口,爽彻肺腑,味道好极了。 他回到江南老家后,便派个老头年年春天带着盘缠来这里采茶。这老头每次都是住在相山庙里,有时阴天下雨,他就同和尚下棋、拉家常,以后竟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可是老和尚却从来没有问过老头采茶的事。 一年老头采完茶,收拾停当准备回江南,临别时送给和尚一包茶叶,叫他尝尝味道。可是和尚从不饮茶,也不把它当成什么珍品,顺手扔到风棚上去了。 时间像流水一样,转瞬几年过去了。那老头没再来过相山。又过了两年,南京有位大官听说相山老爷很灵,能叫做官的官运亨通,步步青云;能叫经商的财源茂盛,生意兴隆;能叫读书的魁名高中。所以他特地买了许多上等好香,来给相山老爷上香。因为这当官的会贪污,会搜刮,肚皮厚,油水大,所以老是离不开茶叶水消食解酒。 当他们一行刚走到奏鸣台附近时,那官儿就觉口渴难耐,忙命从人献上来。可是那帮子随从平日里看不惯他那种贪赃枉法、顺吃流喝的卑劣行径,出门故意没给他带茶叶。“启禀老爷,因为来时匆忙,忘了带茶叶,请老爷权且忍耐一时吧!” “混蛋!快去向庙上长老找些来!”“是。” 相山庙和尚一听犯了愁。平时不好茶,现在立马叠桥就要,却向何处去寻?正在发愁,突然想起几年前采茶老头给的一包茶叶来,于是叫小和尚爬上风棚,扒了半天才找出来,抖了抖上面的灰尘,揭去外边一层牛皮纸,里面是一层黄布,黄布里边是一层木炭,木炭里边是一个猪尿泡皮包的包,再里边是个双层细毛边纸包。还未曾打开,就闻到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和尚小心翼翼地打开纸包,里面只有一小撮茶叶,大小如同绿豆粒,色泽鲜洁,晶莹透亮,俨然似一颗颗绿莹莹的珍珠。和尚把茶叶托在手心里,犹豫了一会,递给了差役拿去泡了。 那当官的接过茶杯,刚一打开盖,一股惊异的神色顿时飞上眉梢。他反复地看看闻闻,闻闻看看,足足闹了大半个时辰,才慢慢地把嘴挨近杯子,先用舌头舐了两下砸了咂嘴,又舔了两下,品尝了好大一阵子,才细细地喝了几口。那顺杯子流下的一滴也被他伸舌头舔了回去。一杯茶刚喝一半,他就感到浑身疲劳顿消,精神焕发。 相山庙的大殿里烛光辉映,香烟缭绕。 那大官进庙做完佛事,便请问长老:“适才所赐仙茶,何山所采?” “此乃本山所出。” “好,真是‘名山出名茶,’果不虚传!长老可知此茶的名贵处吗?” “贫僧素不好茶……还望大人赐教。” “此茶生在绝壁下,日光只能照其叶,而不能照其根,故能温胃和中,滋阴壮阳;又常处在云雾笼罩之中,承云、雾、雨露之精美,故饮之能除五脏六腑之淤滞,开七窍之闭塞,常饮此茶,能令人容颜悦泽,却老还童,实乃茗中仙品。汝若不信,可泡一杯,把熟的肥肉片放进去,不消片刻,即可溶化。” 经过实验,果如其言。从此相山产名茶的佳话,就在江淮大地传扬开了。(徐晓) 【卧龙湖】淮北濉溪卧龙湖这个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湖,只不过是片一马平川的良田湖地。但为什么叫它“卧龙湖”呢?原来,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逢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龟裂,庄稼枯槁,河底朝天,连井里的水也快枯竭了。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这时,天上有一条小白龙看见了这种惨象,动了恻隐之心,就自动一连降了三天大雨,使得沟满河平,庄稼复苏,草木葱茏,搭救了这一带的穷苦百姓。谁知此事被天帝发觉了,认为小白龙擅自降雨,犯了天规,罪该罚入下界。小白龙的祸福,只消天帝一句话,转眼之间就把它从天上一下子打入到了地下。小白龙离了云水之乡,被迫降落到这里的一座石桥旁边。它躺在地上,首尾足有一里多长,引起乡邻们极大的同情。岂知龙离了水,也是不能活的。几天工夫,一条生龙也就快要奄奄一息了。幸亏永城太守还算得是个有良心的官儿,便下令让四乡百姓大担挑小桶拎地向小白龙身上泼水。小白龙得了水,翘翘尾、抖抖浑身银鳞,逐渐有了生气。太守不禁大喜,忙又叫人连续不断地再往小白龙身上泼。小白龙舒展身躯,更加有了精神,就趁着这瓢泼的水汽一跃,腾空飞走了。从此,这个地方便被叫做了“卧龙湖”。 195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来此视察,紧接着文艺工作者又来采访、拍电影、编歌舞,赞扬这里的稻改、河网化,“卧龙湖”的名声大振。据说,当年由外地送来的锦旗就挂满了五间屋子哩。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有一面锦旗上绣了五个斗金大字,题曰:“天下第一湖”。(胡长河 吴乐森 ) 【青龙山】青龙山为什么叫青龙山呢?传说在那山底下镇压着一条青龙。很早以前,濉溪铁佛寺住着一户孤女寡母。母亲王氏,勤劳俭朴,性格倔强,自丈夫死后,守着独生女儿,过着清贫日子。女儿爱莲,年方一十六岁,长得如花似玉,而且心地善良,孝顺母亲。有一天,爱莲外出拾柴,拾到了两只形似鸭蛋的东西,她揣到怀里,准备拿回家给母亲看。可是到了家里,衣服口袋翻遍,却不见此物踪影,母女俩人以为定是路上失落了,因此,并未把此事放在心上。可是事隔不久,爱莲腹部渐大,嗜酸有孕。王氏以为女儿定有风流隐情,因此烦恼异常,常常打骂爱莲,并说:“人穷志不短。我家代代身世清白,你这贱人,竟敢在外招蜂惹蝶,败坏门风,岂能宽容!”可是爱莲在外实没有做下什么玷污名声的坏事。面对母亲的训斥打骂,她纵有一千张口,也分辩不清,只好忍气吞声。 时光如梭,转眼又过了数月。一天,爱莲临产,生下两条小蛇,她又惊又怕,就想用剪子结果两条小生命。正当这时,却被王氏喝住。王氏到底是有年纪的人,见多识广。她联想到数月前两只鸭蛋形之物无故不见的异事,心知其中必有缘故,此物或是龙种?就让爱莲好好哺育这两条蛇,并按它们生下先后和身形特点,分别取名大青、小白。 十年后,大青、小白长成了庞然大物,皆能腾云驾雾,风来雨去,有种种神通。这一天,铁佛寺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小白心地善良,决心显弄本领,去除旱情,解民倒悬。它历尽辛苦,数次到东海取水,但每次都在濉溪东南处,遭到大青抢劫。小白怒斥道:“母亲、姥姥常教导我们要爱护百姓,你为什么不报养育恩,替母行道,反而倒行逆施?”大青道:“母亲、姥姥皆贫妇也!我等已能腾云驾雾,神通广大,为何却以凡人为母?!”兄弟俩为此事争执不休,甚至厮打斗法。后来玉帝得知此事,也厌恶大青不孝,就派天兵天将,缉拿大青压在濉溪南边一座山下,后人便因之称这座山为青龙山。除掉大青后,小白得以施展抱负,该下雨就下雨,该刮风就刮风,使得铁佛地区年年风调雨顺。又过了多年,王氏病故,爱莲哀伤过甚,忧郁成疾,也相继辞世。铁佛人民对她怀念不已,便在呼庄东南四里处,为她砌了个大墓。不久,人们发现,小白也死在了墓前,它把头倚在墓上,身子足足绕坟三匝。因此,铁佛寺一带的人们常说:“蛇尚知报母恩,何况人呢?!”(秦圣义) 【乾隆祝寿】清代皇帝乾隆微服察访的事迹,在民间留下许多传说。这年春天,他巡幸江南,路过淮北的回龙村时,天已近中午,忽然下了一场暴雨。乾隆衣服全给淋湿了,又滚了一身泥巴。他肚中饥,身上冷,便想到村上避避雨,顺便找点吃的。进了村,见一家门前挂着双千顷牌,门前停放着许多华贵的车子,牲口桩上拴着许多高头大马。那高高的院墙里,传出吹吹打打和阵阵欢声笑语。经询问,方知是当地一个大财主请了一些地方绅士名流和亲戚朋友,为其做寿。于是乾隆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却正值管家招呼客人吃午饭。乾隆便随众人一起入座,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饭毕,一男童手捧文房四宝进来,请客人为老爷题写寿词。大家互相谦让,推来推去,谁也不肯先动笔。后来推到乾隆面前,他毫不推让,展纸挥毫写下了: 奈何奈何岂奈何, 行路遇雨雨滂沱。 乾隆刚写了前两句,在座的看了都感到吃惊:认为在主人喜庆的日子,怎么写这样悲凉寒酸的寿词?!众人又看他衣衫破旧,更为惊异,便小声唧咕开了。乾隆只当没听见,他略一思忖,又写道: 天降喜雨祝长寿, 寿比南山雨更多。 寿词写成,满座惊讶,齐声称赞。这时家人捧上香茶,并请在寿词下落款,乾隆不肯,众人再三恳请。乾隆这才漫不经心地写下“乾隆”二字。顿时,众人吓得惊慌失措,一个个跪倒在地,齐呼“万岁”!(徐晓) 【浍河】很久以前,浍河两岸连牛绠一样粗细的水沟都没有,一到雨季,积涝成湖,汪洋一片。农家简陋的茅草房都被大水泡倒,人、畜和鱼鳖一样在水中漂来游去。泡胀了的尸体在水里一上一下晃动着,到处是声嘶力竭的呼救声。这些悲惨的情景,恰巧被正在银河岸边游乐的玉帝看见了,顿起怜悯之心,立即派神猪率九个小神猪下凡,到受灾的地方拱出一架河网,拯救一方黎民。 神猪腾云驾雾,飘飘荡荡,在现在的杨柳附近的刘圩庄南边,按下了云头。老神猪立即吩咐:一个小神猪从六十里外的正北方向,开始向西南拱出一条沟;老神猪自己从一百廿里外的西北方向拱;其余八个小猪按相对方向交叉间隔六里拱一条三十里的水沟,使之纵横交错成网…… 清晨,有个老头挎着个粪箕子拾粪,溜了一大圈也没拾到一个粪蛋子,心里窝了一团气。他一抬眼,见有头猪正在拱地,又看见朝北有条弯弯曲曲望不到头的沟,老头一肚子气正没处发泄:“你不给我屙一泡屎,还在这瞎拱啥!”说着扬起镢头对着猪腚就是一家伙。神猪腚一扭,腰一躬,“刺溜”一下子拱出节把地长一段又直又长的沟。老头子一看奇啦,这不是神猪吗!神猪可是不能冒犯的呀!他忙顺着猪拱的沟去找神猪磕头请罪。可是他走得快,神猪拱得快,他走得慢,神猪拱得慢,撵着撵着,此沟与另一条大沟连通了。他停住了脚步,喘了喘气,向东一望:濛濛的雾气里,大神猪正率着小神猪用嘴向两边拱土,身后留下一条曲曲弯弯的大沟,因为神猪拱的沟都是在老杨柳沟口交汇,所以人们就把这条沟称为“浍河”了。(郜均林) 【烈山】淮北市区东南十五公里处有一座山,从山顶到山底有一条自北向南的答裂沟,宽约数丈,深不可测。所以古人叫它“裂山”,后来改成“烈山”。 但何时何故把“裂”改为“烈”呢?传说很久以前,裂山下住着一家姓李的农户。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女儿叫香姑,姿色佳丽,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她。后来因生活所迫,全家逃荒到山东泰山脚下落了户。他父亲种地,香姑天天上山放牛放羊,过着贫苦的生活。可是,邻里有个恶少,听说香姑长的美貌,便带人前来强欲纳妾,但香姑拒不从命,独自逃上泰山之巅,众人喊他不应。那恶少也带人来追,只见香姑面露怒色,树柳眉,睁杏眼,怒斥恶少,瞬间巨石纷飞,击在恶少的身上。风石停息,香姑跨上青鸾徐徐南飞,来到裂山。后来她死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就在裂山件了一座烈女庙。因此,后人便将烈山的“裂”字改为“烈女”的“烈”字了。 【惠我南黎】相山庙东跨院正房内有一乾隆帝御书“惠我南黎”碑刻,是该庙现存重点文物之一。对此御书的来历,相山地区流行一种传说:安徽巡抚高晋奉命来治理濉河,他见相山庙残破,便上奏朝廷修庙。乾隆帝除允准修庙外,还命他于相山建一条十八里长廊,以便亲来赏景。但高晋除修庙外,却把建长廊的钱贪污了。后来乾隆要来相山,高便谎称“相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之地,圣驾不宜亲往。”乾隆听后没敢来,但为了收买民心,便亲题“惠我南黎”四字赐予相山庙。这是民间故事,不是历史。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黄河泛滥,山东、河南、安徽之间广大地区一片汪洋。是年乾隆南巡江浙,沿途亲睹这些地方灾情,回朝后,便命吏部侍郎裘曰修会同山东、河南、安徽巡抚进行治理。裘侍郎会同安徽巡抚高晋同赴宿州、灵璧、虹县(泗县)进行实地勘察。他们在徐溪口看到该城“宛在水中”,便命同行的凤阳知府项樟环城筑堤以资保护。并查明“濉河自徐溪口至符离集七十余里,沙淤平岸,河形全失;自符离集至霸王城一百数十里,俱间段淤塞”,于是便提出治理方案,绘图上报朝廷,经允准后于当年秋季开工治理,经一冬春,于翌年夏初竣工。 冬春季施工时,天晴气暖,风雪不兴,民众情绪高昂,都感到这是相山神在暗助,于是纷纷提议愿意重修残破的相山庙,以答谢神灵。此议得到裘侍郎和高巡抚的支持,于是便向朝廷写奏折拨款,将残破的相山庙重修得焕然一新。这次重修奠定了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该庙的基本格局。 乾隆二十三年,裘侍郎“阅工经相山,备览舆情,为请于朝,蒙御书‘惠我南黎’,颁挂神庙,以昭崇敬之典。”当年除夕,高巡抚由凤阳知府项樟等陪同,冒雪亲临濉溪查看新修堤防(后人称此堤曰“项公堤”)。次日新年,于相山庙举行恭悬钦赐匾额典礼,高巡抚亲将匾额悬于大殿之上。后由宿州知州张开士将御书摹刻于石,陈设于大殿之东厢。原匾额现己不存,刻石则保留至今。由此可知,相山庙内御书“惠我南黎”是由吏部侍郎裘曰修在朝报告相山民情后向乾隆帝讨来的。(张永年) 【杈子槐下宝贝多】相山东半坡有个地方叫杈子槐。传说地下埋着许多金银财宝。 很久以前,在这东半坡下高岳村里,住着个挖药老人,常常把药拿到南京去卖。有一次,他卖完药和药栈老板攀谈起来。当老板得知老人是高岳人后,说:“我们是多年交道了,老人家为人诚实、厚道,每次送来的药都是质量高、药性好的上品。而且在价钱上从不争长论短,使敝店治病救人的宗旨得以发扬光大。这使我们非常佩服!这次,想请你顺便捎封信给杈子槐。”挖药老人说:“杈子槐没有人家,信给谁呢?”药栈老板说:“你到杈子槐,面向东边,连说两遍‘杈子槐、杈子槐,南京有人捎书来’,自然就会有人出来见你。” 老人回到高岳,上了杈子槐,如此这般地念了两遍。只听哗啦一声,山坡上刹时裂开了个大洞门,接着出来个白胡子老公公,问明情况后,把老人让进了洞府。老人一看———嗬!这洞里可真气派,只见青砖到顶碧瓦明,高楼大厦片连片,金马驹子银铃铛,鸡鸭成群牛成行……真是一派富足景象!主人十分感激老人传信之德,上茶摆酒,盛情款待。临别,还要送给他一袋黄豆。挖药老汉说什么也不要,主人硬往他怀里塞,三推两让,老汉最终还是没有收下。回到家里,老汉一摸衣袋,发觉漏下了几粒黄豆在里边。他顺手拿出来一看,咦!这哪里是什么黄豆,分明是金灿灿、黄澄澄的金豆子!老汉这才知道,这杈子槐地底下到处是宝呀!(黄思民) 【口子酒浓香似芝兰】从前,有姓徐的夫妻俩逃荒到口子,见这里来往的船很多,河湾里又有蚌蛤鱼虾,就商量着在这里落下脚。夫妻俩搭了个草棚,在棚边淘了口井,以卖茶为生。闲时捕捞鱼虾、开荒种田。 徐家夫妻待人热情,惜老怜贫,博得了众人的赞誉。路过的人都想来认识认识这对勤劳善良的夫妻。人们还利用他们的姓,亲切地称呼这个地方为“徐口子”。 快到年关的时候,有个手执拂尘,衣衫破烂,身背大葫芦的老人来到棚外。夫妻忙迎上前,扶老人到锅门口坐下,又端碗热茶让老人驱寒。但老人不喝茶,要吃饭,夫妻俩忙给老人烧饭。第二天清晨,老人还没有动身之意。夫妻俩一商量:咱们要把这年迈孤独的老人照顾好。虽说咱日子清苦,冬粮不多,咱少吃点,也得让老人吃好,何况这寒天冻地的,老人又奔向哪里去呀? 一天、两天,半月过去了。眼看就要揭不开锅了,老人这才提出要走。夫妻俩忙取出卖茶积攒的一点钱,要尽数送给老人。老人笑着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你夫妻俩的盛情使俺不舍离去。来!”老人招呼着夫妻俩走到棚外,指着井说:“这眼井位处地冲脉,敛山川之灵气,聚地下之精华;泉连千渊,源接四海,若以高粱为料,大麦为曲,井水为浆,定能酿出世间最美好的酒来!”接着老人又把酿造方法一一告诉给夫妻俩。夫妻俩听后半信半疑,忽听一声响亮,只见老人的大葫芦腾空飞起,葫底朝天,葫嘴对着井口撒下数道金光。一刹那间,井水蒸腾,异香扑鼻。夫妻俩惊喜万分,欲向老人询问,老人已乘风飘然而去。 夫妻俩按照老人教给的方法,买来锅甑和高粱,磨糁制曲,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酿制,蒸出了第一坛美酒。来往的客人在喝茶时都说闻到一阵阵奇香。客人们以为是那井里散发出来的,井水香是香,但还有比井水更香的东西。他们寻来找去,才发现是酒罐子里散发出来的香气。夫妻俩忙把坛子抬出来,请大家品尝品尝。坛子刚打开,一股酒香扑面而来。棚外顿时聚满了南北来往的客人,竞相品尝。有些客人忙掏出大把的银钱,交给徐家夫妻要灌点酒带走。夫妻俩一再推辞不肯收钱。客人们都说酒好,价值高,抛下银钱,只顾自往壶里装酒。霎时,一坛子酒就倒了个精光。后到的客人买不到酒,都埋怨徐家夫妻为啥不多酿点。有的客人听说徐家夫妻制酒的高粱不多,就主动送来,坐等好酒。 徐家夫妻不断总结经验,一次比一次酿的好。细品此酒,色清似玉露,浓香胜芝兰,甘美沁心脾,入口味延绵。后来有个客人称赞他们酿的酒说:“飞鸟闻气化凤,游鱼食之成龙。” 从此以后,出外谋生的人纷纷来徐口子落户。徐家夫妻就把酿酒的技术传给他们,叫他们用自家的井水做酒。从此这里酿造业日益兴盛,徐家口子遂成为以酿造业为主的集镇。“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历代迁客骚人,来此饮酒赋诗,对口子酒倍加赞赏。明代任柔节曾为口子酒留下了“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佳句。
是安徽淮北的相山

是的

下一篇: 淮北市与巢湖市哪个富?
上一篇: 淮北与哪几个市接壤?
公交游戏 | 意见反馈 |
浙ICP备19049204号-5 公交网 ©200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