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公交查询客户端”团队亮相怎么坐公交车
公交网 » 青岛公交 » 公交大事件

“青岛公交查询客户端”团队亮相

2014-08-19 14:39:07

  总激活数100万、日活跃用户数20万、平均日增新用户5000人、可查阅线路200条以上……手机客户端“青岛公交查询”成了诸多市民必备的“出行神器”。2012年6月上线至今,这款工具类应用软件在变与不变中茁壮成长,不变的是“实时查询”与“换乘查询”两项核心功能,变的是元老级用户已经发展为粉丝群。这些粉丝自称“皮蛋”,在软件搭载功能“扯”中尽情地吐槽,当然,他们也给心头爱起了个萌萌哒的名字——“查询菌”,而实际上,软件背后的年轻主创团队也喜欢沿用这个名号来称呼自己。

  由两个场景引发的点子

  8月13日,记者在市南软件园里的办公室,见到了“青岛公交查询”团队的产品经理孙浩博。他一身休闲装、一头烫染过的头发,让人很难将他与IT男联系到一起,“这款产品做了3年多,从研发、运营到推广,都是我们团队7个小伙伴在做;3年间,别人看界面还是‘实时查询’和‘换乘查询’两项老功能,只有我们知道这里面下的功夫多了去了。”孙浩博开门见山,谈起了“公交查询”的前身今世。

  “一个互联网产品要想成功,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青岛公交查询’客户端也不例外。”孙浩博说,所谓天时,一则有青岛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二则有青岛公交集团智能出行查询网页上线等切入点;所谓地利,就是产品开发深植本土,才能在激烈的软件应用市场中有所作为;而人和,则是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需求导向的产品开发,往往着眼于发现细小的需求、并探索其中的可操作性,青岛公交查询就是“由两个应用场景引发出的点子”:“你想想吧,冬天在车站上等公交,半天没来你还不敢走,生怕错过了下一班,那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情景多凄凉啊。”孙浩博笑着说,他们团队的人几乎都有过这种郁闷的经历,于是在他们在例会讨论中 “虚拟”了如下场景:“一个年轻的‘屌丝’上班族,从容不迫地早起洗漱,打开手机软件就知道公交车几点到楼下的车站,根本不急,那个劲儿简直就像公交是为他私人定制一样。”

  这两个当初相当有画面感的设计思路雏形,现在前一个已经拍成了公交查询的宣传短片,后一个将要拍成推广营销的“微电影”。

  核心功能迭代式创新

  恰如淘宝、京东即便播放再好看的视频内容,大家也会默认它是买东西的地方;腾讯推出了再多的游戏应用,人们也会认为它是做社交平台的;在孙浩博及其团队看来,一款工具类软件亦是如此:应该在核心功能上迭代创新,不能盲目地搭载太多的附加功能,否则也会冲淡软件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用户体验。

  手机应用中迭代创新概念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很多需求或许在没被完全确定之前,开发环节就已经启动,所以哪个设计者也不能保证一开始就完美,但求不断地发现问题、更新完善。“查询菌”到目前已经更新了不下十几个版本,但主界面上永远只有“实时查询”和“换乘查询”两项功能,很多人甚至看不出各个版本间有何不同,但实际上小到一个按钮的位置、大到查询细分选项的设置都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体现了主创团队的一贯思路:在与用户习惯不冲突的前提下,进行贴心地精益化改良。从量变到质变,查询菌现在已经能给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张查询列表。“现在像供大家吐槽空间的‘扯’功能,即便现在人气很高,我们也不敢他把它做成论坛性质,否则不但会喧宾夺主,还会导致软件占用手机内存过大的问题。”孙博浩坦言,他们并没少吃过这方面的亏,“打比方说以前我们的软件有6兆,后来搭载了一些附加功能到了10多兆,用户觉得用起来容易卡,导致短时间内卸载率大升。”一名团队成员对此这么调侃,“最怕用户说‘靠,不好用,果断卸载’,只要不说,一切都有补救的办法。”

  经营粉丝 贴近“屌丝”

  在功能开发上,“查询菌”走得老成稳健,而在营销推广上,这个团队则果敢激进:一般来说,工具类软件的推广以口碑营销为主、线下宣传为辅,前者需要靠经营粉丝来实现,而后者则需要实打实地与用户面对面。

  先来说说经营粉丝的问题,查询菌首先以微博、QQ群为主要阵地,汇聚起海量人气,“QQ群现在已经有2000人,初衷是解答用户的一些问题,也给对软件功能不满的用户提供一个发泄渠道,但最终却成了我们的‘后援会’。”在这种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 “种子用户”,一方面他们使用“查询菌”的时间较长,对各项功能的熟知程度不逊开发者;另一方面他们对软件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在社交平台上敢于跟“黑子”们直接辩论,“现在QQ、微博有时根本不需要管理员,‘种子用户’不但帮我们解答一些问题,还一直在维护我们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通过与普通用户进行互动,为我们发展新的粉丝,让我们感觉可温暖了。”团队中的微博管理员如是说。

  但粉丝的妙用可不止于客服,粉丝们的一些吐槽完全可以看做是 “脑力激荡”、群策群力,为软件改良提供诸多宝贵的点子,比如说有用户曾经提出:“查询菌”能不能告诉哪辆车有座?团队经过一番研讨,发现这并非没有可能——可以通过在公交车上安装测重传感器,判断车上的拥挤程度;又有用户问:神奇的“查询菌”啊,能不能告诉我哪个线路不拥堵?团队初看这意见有点扯,但后来团队真在软件搭载的吐槽空间‘扯’中发现,有不少用户在自觉反馈路况信息,“我们在考虑以后要不要在粉丝中发展一批‘观察员’,在上班高峰通报各条主干道的信息。”团队中的技术员说。

  口碑经营得不错,团队也没放松线下推广,从找场地搞活动,到上街发传单,甚至在软件园贴个小广告,无所不用其极。“其实,线上推广比线下要讨巧得多,之前送个手机套、电影票啥的,日用户增长量都能上万,但线下宣传效果却很难有确切的数字统计。”对此,孙浩博解释说,线下的努力不是为了在短时间内推高下载率,而是为了提高“品牌认同感”。

  按照团队成员的说法,他们的用户群主要是由一批“年轻的屌丝”组成的,而他们自己也是,“上次我们对面的楼上换了公司,我们立刻在这边挂上了宣传条幅,然后跑过去跟人做推销,都是一批年轻的上班族,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孙浩博说,团队做线下,是为了传达一种主创者与用户间的身份认同,“屌丝是个挺积极向上的词儿,现在挤公交车奋斗是为了以后开宝马——况且,你也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这就是我们想传达的品牌理念。”

  怎样走上商业化道路

  聚集了70多万的人气,基本解决了用户黏度的问题,还拥有了一批粉丝,主创团队“七菌子”时不时到火锅店庆祝一下,吃着两样必点的菜品:——“皮蛋”(粉丝对自己的昵称)与“蘑菇”(只要是菌类就行),但总是有一个困惑萦绕心头,怎样才能让“查询菌”走上商业化的康庄大道。

  如何实现流量变现,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团队过去两年基本还是围绕着广告做试探,“最早和‘如家’做过置换广告,我们这边给他推广,他们为我们提供一些活动场地什么的。”孙浩博介绍说。

  经过一路摸索,“七菌子”在流量变现上达成了两个共识:无论什么盈利模式,都不能以损害用户体验为代价;无论什么盈利方向,都要以挖掘数据为基础。“查询菌”之前做过引导页的大幅平面广告,结果发现很多用户对此颇有微词,虽然“七菌子”随即将广告“果断撤下”,但也对其口碑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痛定思痛,他们之后只在主界面下方的滚动字条、查询结果页两处放置广告。

  而对于数据挖掘,团队成员信心满满:“我们现在是没赚到多少钱,但庞大用户信息就是我们积累下来的财富。”首先,数据挖掘能够探知用户群体及其消费能力,做到精准投放,孙浩博举例说:“既然用户大多都是经济能力不强的年轻人,卖名表、大牌服装等奢侈品显然不靠谱,而团购个经济型轿车还比较接地气。今年我们卖过西瓜、西柚,效果还是不错,主要很多人看了觉得挺有意思,不容易引起反感。”

  其次,数据挖掘可以探知人群分布,比如年轻人下班后喜欢上哪玩儿、集中经过的路线在哪里,这样在线下发传单、搞活动可以选取到人气旺的地点,线上可以进行广告智能推送,“比如软件会自动显示离你最近的饭店、旅馆,这样广告就会有一定的服务性,用户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

  “七菌子”对这款软件有着清醒的认识:它最初就是一款便民的工具软件,其兴起也有赖于公交系统投入的大量设施、人力,其公益属性永远放在第一位,先天的盈利空间就不足。

  现在多少工具类软件还在聚集流量、培养粉丝的阶段徘徊,这七个年轻人实际上已经看到了很多同行望不到的风景。孙浩博说:“我们团队现在的想法,是做一个名为 ‘犄角旮旯’的软件——台东夜市的人气小店、最佳的看海地点、本地时尚达人为你推介服饰,甚至哪个小店现在又有折扣……这种软件前期投入大,但后期的盈利点想想就让人振奋。”

  “犄角旮旯”与“查询菌”的设计理念一脉相承,就是走本地化特色路线,专门将触角延伸到淘宝、大众点评网等巨无霸够不到的地方——大鱼不一定能吃的了小鱼、快鱼却一定能吃慢鱼,这是互联网的生存法则,想想当初推出 “查询菌”的时机甚至目前的完善程度,均超过了北京等地同类软件开发者,“七菌子”的下一步行动自然能带给业界更多的期许。

下一篇: 市区6个路口安装公交专用道监控设备
上一篇: 宁波俩公交司机偷开投币箱进行盗窃
公交游戏 | 意见反馈 |
浙ICP备19049204号-5 公交网 ©200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