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饮食民风一贯淳朴,并不十分因旅游业发达的影响而变质。这里介绍下乌镇的特色美食
红烧羊肉
乌镇的红烧羊肉以当年的“花窠羊”即青年湖羊为原料,这种羊肉肉嫩脂肪少,皮细洁多膏,红烧羊肉是用土灶木柴大锅烧制一整晚而成的,柴是枯死的桑树,为除羊肉膻味还得放进整个的白萝卜和甘蔗段,是乌镇冬令不可少的进补菜。民间有“一冬羊肉,赛过几斤人参”的说法。
品尝乌镇羊肉的最好时间是在秋风起后,那时乌镇的每家店门口几乎都有那么一口大锅在咕嘟。冬天来上一碗滚烫的红烧羊肉面,撒上葱花,喝着鲜中泛甜的羊肉汤,是很惬意满足的一件事。
白水鱼
乌镇水域的野生鱼类,生长在无污染的河流中,其肉嫩味美,属稀有淡水珍品。一般捕捞出水即死,但如若保存得法,其味也能不变。清蒸红烧皆可,也有将白水鱼轻盐暴腌后再蒸。
三珍斋酱鸡
选用本地农民当年放养的土种雌鸡作原料。整只原汁浸烧,三次出汤;再放入上等酱油、黄酒、白糖和香料等佐料焖烧;出锅后又得涂上一层麻油,外观酱红油亮,入口脆嫩鲜美,后味无尽,现已有方便携带的真空包装产品。
河西农贸市场(小菜场)内陆阿三开的乌镇老店“乐惠卤味”的酱鸡酱鸭据说很好吃。
臭豆干
乌镇的臭豆干别具风味,是用上好的豆干泡制20多个小时而成,只用传统老卤泡制,没有异味,香得纯正。传统老卤得来非易,有的店家的老卤已用了数年,每年都添加菜梗、笋根,为防止变质,还不时用烧得通红的铁钳放入卤中杀菌。
现在乌镇的店家一般是将臭豆干在菜油中油炸,串在竹签上,抹上豆瓣辣酱,也有把臭豆干清蒸的,美其名为“千里飘香”。
糖烧蛋
若是江浙的孩子来到乌镇,可能儿时的记忆瞬间就会被点燃,家里的老人是最喜欢这样做给小孩吃的,因为格外有营养,香甜软糯。
锅里的水烧开,放入冰糖,撒些枸杞,转小火将鸡蛋打碎倒入锅中,最外层的蛋白先凝固了,里面金色的蛋黄还在流动,嫩嫩的样子,喜欢吃老点就多煮会,加入甜酒酿,一碗甜丝丝的糖烧蛋就出来了,路边的小摊子在寒冷的冬天,会有小黑板挂出来,上面写着,“过大年,吃糖烧蛋,甜!”
熏豆茶
乌镇人称喝茶为吃茶,桐乡以白菊茶着名,但乌镇吃的最多的可能是熏豆茶,外表看平常无奇,味道却丰富得很,用青毛豆碳烤出来,考究点的商家放椙子皮和啵子(都是当地土话,椙子果实和橘子差不多,但是很小,皮异常的香),不那么考究的就放橘子皮和芝麻。
味道一层层分明又不混乱,香气汇集在一杯茶中,没喝过的人想象不到那个味道。
三白酒
乌镇米酒有三个产品,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和4℃的甜白酒。三白酒闻着不呛鼻,很甜香。乌镇有酒坊能免费参观,又能免费品尝。
有趣的是,这里叫“乌”镇,酒却名三“白”,不知道是不是当地人因为镇名太乌,所以以三白以示调合。小小的酒杯里一层薄薄的酒,抿一口,烧酒特有的冲劲会散在嘴里,酒香醇厚,有个神奇的说法“早晨喝酒可以醉一天,天天喝酒可以醉一生”。
小馄饨
虽然只是一碗清汤中素素的几只馄饨,至多加上点葱末的轻淡点缀,但这碗馄饨的滋味浓郁绵长,馄饨皮又津又滑,肉馅鲜香可口。
姑嫂饼
乌镇的传统糕点,比棋子略大,油润麻香,入口酥、松、糯,咸甜适中,有芝麻、花生等各种口味。传说是小姑和阿嫂斗气出来的,但味道很好。
定胜糕
江浙一代都有,据说是为打仗得胜回来的将士而特制的点心,颜色绯红,象征着战争的凯旋。定胜糕的形状为荷花状,外层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细而均匀,里面是豆沙馅,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味道香糯可口,甜而不腻。
青团
江浙地区青团并不少见,但在“乌”镇吃“青”团绝对是别有一番情趣的。青团是用嫩艾、小棘姆草等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色的团子,流传百余年。
之前一般没有馅儿,不过现在已经有了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猪油玫瑰的、黑洋酥的、鲜肉的……但最受欢迎的仍是本色的实心青团,也许是它最能体现春天的纯净气息吧。
粽香乌米饭
乌米饭油亮清香,由糯米泡入乌树叶中几小时后煮成的。吃乌米饭可以祛风解毒,防蚊叮虫咬,而且人们在立夏这天吃乌米饭,纪念孙膑。乌米饭可以在街边小吃店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