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
蜀汉大将魏延魏延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主要是《三国演义》广泛的影响,魏延是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才出场的,关羽战长沙时,老将黄忠为报头天关羽没杀之恩,连放两次空箭,第三箭止射他盔缨,被太守韩玄绑在城门外斩首,并不许人讲情;“恰欲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
《三国演义》上这段文字是相当精彩的,魏延的出场也是相当光彩照人的,不但当场救下了老将黄忠,而且也救了长沙满城百姓(三国时攻破城池是要屠城的,这也是刘备带百姓逃难的缘故,长沙今天的后人们都应该感谢魏延),更讲清了杀韩玄的理由,自然,也交代了魏延的英雄形质,是一种超人的见义勇为。但对魏延的出生却是“义阳人也”!
再查三国志魏延传;“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又查《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俱释魏延为“义阳籍”。惟《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解释为“益阳人”。于是,问题的争论出来了;魏延到底是“益阳人”还是“义阳人”?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益阳人早有结论在手;现益阳赫山区桃花仑境内有魏家巷,巷内有魏延墓,清光绪年间尚有墓碑,题为“汉前军师魏延之墓”。民国初年又新立墓碑,碑阴刻有邑人前清举人、广东候补知县罗德源的撰记一篇,被录于《县志》,记曰;“汉前军师魏延者,益阳人也。《三国志》以为义阳,考《汉书地理志》,县无名义阳者,必‘益’、‘义’音近之讹。今其墓在益阳城南对河魏家巷,其碑题“汉前军师魏延之墓”。罗萃茂于清光绪时尤及见之,其证也惜旧志未载,今其碑已为土人扛出,另立古冢一碑,是以今无。萃茂深慎之,惧后此之无传,且无以正历史之讹,特重立之。属邑人罗德源书其阴碑”。以下,又写道;“嗟嗟此人,生则才不能用于当年,死则复含冤于地下,又不见谅于后世,天之厄之者亦云至矣!余故记其事于阴碑,以解千古之惑”。
周扬
周扬,原名周起应,笔名周苋,等。1908年生。湖南益阳人。文艺理论家、美学家。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同年留学日本。1930年回国,参加领导中国左翼文艺运动。1932年重新入党,任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书记,“左联”党团书记,主编《文学月报》。1933年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1936年发表《论现阶段的文学》、《关于“国防文学”》,参与倡导“国防文学”运动。1937年赴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文艺战线》主编等职。先后出版论文集《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民间艺术和艺人》、《论赵树理的创作》等。1944年编纂出版《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和1948年翻译出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1949年7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化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顾问,全国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被投进监狱。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平反昭雪,重新走上工作岗位。1989年7月31日病逝于北京。辑有《周扬文集》。
著名诗僧齐已
齐己(860-约937)俗名胡得生,赫山区(原益阳县)人,晚唐著名诗僧。自幼家贫,其父佃种宁乡大沩山同庆寺田为生,六、七岁时父母相继去世,靠为同庆寺牧牛度日,寺僧爱其聪慧,常教以识字念经,亦谈诗论文。后出家,佛事文事双修。60岁以前大部分时间在衡岳道林寺、庐山东林寺度过,期间曾云游四方。晚年驻锡荆南龙兴寺。一生除精研佛理外,致力于诗歌创作,是中晚唐与皎然、贯休齐名的三大诗僧之一,其传世作品数量居三大诗僧之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其诗除禅林生活和登临酬答等题材外,不少是反映晚唐和五代社会动荡、战祸频仍、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之作,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积极意义,艺术上亦具鲜明特色,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多有赞誉。一生著述甚丰,有《白莲集》、《风骚旨格》、《玄机分别要览》等。
明吏郭都贤
郭都贤(1599-1672)字天门,号些庵,桃江县(原益阳县)人,明代名吏。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曾任江西学道,江西巡抚等职。为官清正,吏治严明,颇有贤声,深得士民爱戴。其时明王朝朝政腐败,眼见一己之力无可回天,愤而辞官归里。明亡后,深知复国无望,1646年在桃花江东林寺落发为僧,其后20余年间往返湘鄂两省,最后客死于湖北江陵承天寺。一生为人恬退谦和,嫉恶如仇。洪承畴坐事落职入狱时,曾多方营救,极力为其辩诬,奏请免罪起用。洪深感知遇之恩,视为恩师。洪降清并获重用后,专程至桃花江乡下拜望,执礼甚恭,郭坐厅中故作目眯状。洪惊问“何时得目疾”,郭回答说:我认识你时眼睛就瞎了。郭才气卓荦,工诗善画,著有《衡岳集》、《秋声吟》、《西山片石集》、《破草集》、《补山堂集》、《些庵杂著》等。其书法瘦硬苍劲,绘画善写兰竹,有“高风千古”之评。
一代清官陶澍
陶澍,字子霖,1779年1月17日,出生在安化县小淹一穷书生家庭。陶澍的名字含雨,就是父母希望他长大成人,为民造福,润泽苍生。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陶澍从小勤奋好学,诚信认真。嘉庆七年(1802年)中了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由于他为官清廉,办事精明,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史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1839年6月病逝于南京,终年62岁。
陶澍从小才智过人,在山乡颇有神童之称。一次乡上油榨开业,拟请人写一幅大红对联志庆,连请几位秀才作联,主人都不满意,请陶澍父亲写,又遇陶先生外出,陶澍毛遂自荐,稍为思考就一气呵成:
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十岁的孩童,竟写出如此气势宏伟,珠联璧合的妙联,真让乡亲们刮目相看,惊喜不已。
陶澍为官20多年,有爱国爱民之心,他深入民间,微服私访,在除恶安民、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革新盐政,整治治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上作出了较大贡献。他为官比较清正,生活比较俭朴,敢于伸张正义,扶正压邪,堪称是封建社会里的清官廉吏,且著文赋诗,造诣不浅,书画兼长,为后代留下了不少佳作。在他工作过的地方,民间流传着不少陶澍为官清正,微服私访的故事,《陶澍私访南京》,作为淮剧的传统保留剧目,百看不厌,常演不衰。
中兴”名臣胡林翼
湖南的“曾、左、彭、胡”,是清王朝中兴的四大名臣。四人之中的“胡”,即为生长在益阳县泉交河的胡林翼。胡林翼字润芝,生于1812年5月,是清代道光进士,后放贵州安顺任知府七年,太平军攻至长江沿线时,被调至湖北武昌任湖北巡抚,因与太平军作战有功,被清王朝追授为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胡林翼在中兴名臣中,虽然位居第四,然而他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而且文武双全,文能从政安民,巧治一方;武能带兵打仗,清除匪患。而且他能诗能文,为官比较清廉。贵州安顺,地方贫穷落后,盗匪四处扰民,致使地方民不聊生。胡林翼出任安顺知府,立志安定一方。他芒鞋短衣,深入群众摸民情探匪情,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所以当太平军攻下武汉,被打得焦头烂额之时,清王朝把他调至湖北任巡抚,带领湘军作战连连获胜,扭转了当时的被动局面,所以他的名声,在江南大震。后人蒋介石别也特别欣赏胡林翼的军事才能,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兵法》,作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并签名题词赠给学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阅读了《胡林翼遗集》,也十分赞赏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做人为官之道,遂把他当成学习的楷模,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毛润芝,这说明青年毛泽东,十分佩服胡林翼的人品与才学。胡林翼1861年3月病逝于安徽军营,终年49岁。生前倾其所有,在益阳石笋瑶华山,修建了一座颇有名气的箴言书院“以公邑人”,培育人才,造福桑梓。
历史学家周谷城
周谷城,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人,1898年9月13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既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爱国爱民的社会活动家。
周谷城18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大学期间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1年毕业后,应邀回长沙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教授英语和伦理。当时毛泽东同志在一师附小任主事,两人谈吐投机,很快成了知己。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使他坚定了为工农大众服务的信念,1927年春投入了农民运动工作,任全国农民协会宣传干事。大革命失败后,他先是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32年转至上海济南大学任史地系主任,教授。1942年经中共地下党引荐,转移至重庆,进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给文、理、法、商四学院大学生讲授世界历史,解放后仍在复旦大学执教,并兼教务长。
周谷城在史学界德高望重,1932年至1942年在济南大学讲授中国历史时,他就精心编写讲稿,系统整理出了一部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通史》,有80万字,分上下两册,于1939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1942年后进入复旦大学讲授世界通史,他大胆向“言必称希腊”的欧洲中心论挑战,自己动手编写了一部符合历史客观实际,各国人民共创世界文明的《世界通史》,从而饮誉中外史坛。解放后,他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先后担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主席。一、二、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教科文委主任,全国史学会会长,1996年11月10日逝于上海,终年99岁
人民作家周立波
人民作家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益阳赫山区邓石桥人,著名作家。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鲁讯艺术学院任教,后调《解放日报》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整理自己边区战地之行的采访记录与日记,写出了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1946年在松江省(今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元宝镇参加土地改革,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1951年写就了以工业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55年回到家乡深入生活,创作了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后又创作了不少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和《韶山的节日》等散文。197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出版有《周立波选集》、《文学浅论》、《战场三记》等作品集,译著有《被开垦的处女地》等。曾任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和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
著名作家叶紫
叶紫,真名余鹤林,1910年10月14日,出生于益阳市赫山区月圹湖村。从小聪明,12岁进长沙市岳云中学上初中,15岁考进湖南华中美术学校,喜爱文学写作。
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余鹤林一家,在其满叔共产党员、县农民协会会长余璜的带动下,一家人都投入了农民运动,父亲余达才担任县农民协会秘书长,大姐余裕春担任兰溪女子联合会会长,二姐余也民任兰溪团委书记,余鹤林也投笔从戎,进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7年5月“马日事变”,余鹤林父亲和二姐惨遭反动派杀害,叶紫回乡也遭追捕,被迫流浪他乡,要饭当兵作苦力,尝遍人间苦辣。1930年初飘荡到了上海,并在同乡志士的指引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文艺宣传工作。
1933年春,叶紫与陈企霞一道,创办《无名文艺》月刊。在创刊号上,他第一次用叶紫笔名发表的短篇小说《丰收》,在文坛引起轰动,并被吸引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此,他以自己的身世经历,家乡农民运动为题材,源源不断地发表了一系列令人刮目相看的小说和散文,鲁迅在为其小说集《丰收》作序中,称赞叶紫的创作:“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在上海4年,叶紫先后发表7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1937年上海沉陷,叶紫身患肺病,只得携带女逃回益阳养病,贫病交加,于1938年10月5日病逝于兰溪,时年仅29岁。
华侨教育家张国基
张国基,字颐生,1894年4月5日,出生于益阳市资阳区迎丰桥一农民家庭。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追随毛泽东创办新民学会,积极组织驱逐军阀张继饶尧的斗争。1927年4月,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员,由毛泽东、周以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中,担任中央独立一师师长。后来被党组织派往南洋,从事华侨教育工作,在新加坡、印尼一带执教30余年,桃李遍天下。1958年回国定居,先后担任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校长、北京文史馆馆长,北京市侨联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侨联主席、还蝉联一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国基几十年致力于华侨教育,倾注了自己的一腔心血,在雅加达八华中学和中华中学,担任教务主任和校长时,精心创立了“公诚勤朴”的校训,时刻着眼于教书育人,教育学生身在南洋,心系祖国,为报效中华而勤奋学习,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而且他自己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所以教育出来的学生爱国爱乡,勤奋务实,都成了有用之才。在海外几十年,张国基先生先后介绍了3000多名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日和祖国建设。担任全国侨联主席后仍兼任补习学校名誉校长,他身居高位,但心系人民和侨生,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直住在普通居民楼里,不要专车,不要秘书,不要特殊照顾。九十大寿,海外学生送10万元给老师祝寿,他一分不用,转赠给家乡贫困村办电,扶助贫困学生入学。1992年8月30日,张老病逝于北京,享年99岁,群众称赞张老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模范共产党员人。
7楼
国际义人何凤山
何凤山,字久经,益阳市赫山区叶家河人,生于1901年9月10日,长沙雅礼大学毕业,留德经济学博士,1935年开始外交生涯,历任中国政府驻维也纳总领事,驻埃及、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大使,1973年在台湾退休后定居美国,1997年9月25日病逝于旧金山,终年96岁。
何凤山先生,1938年5月至1940年5月,在任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正值纳粹德国疯狂杀害犹太人,大搞种族灭绝之时,犹太人为躲避杀害,千方百计外迁逃命。但英美等31国使馆都拒发签证。何凤山处于国际人道主义立场,和对犹太民族的深切同情,不畏强暴,顶住上司压力,给数千犹太人发放了移民中国上海的“生命签证”,使他们逃离虎口,免遭杀害。对自己所作的义举,何凤山先生生前从不张扬挂齿。他的英雄义举,直到他死后才被人们发掘,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伊斯雷尔·辛格,著名犹太历史学家艾立克等的父母先人,就是何先生救助逃出虎口的。因此犹太人尊称何凤山是“中国的辛德勒”、“犹太人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从此他的事迹在国内外传媒传播,在国际社会和犹太人中引起强烈反响。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隆重举行仪式,正式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荣誉称号,向其子女何曼德、何曼礼,颁发了“国际正义人士奖”证书。
当代画家林凡
林凡(1931-)益阳赫山区人,著名书画家。现为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副理事长,中华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美国加州大学、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其作品参加中外重要书画、艺术展览100余次;两次获全国性美展一等奖;有50余件绘画佳作在日、美、英、法、澳大利亚及港澳台地区展出;在日本、美国、北京、上海、台湾等地成功举办个人书画艺术展,获得广泛赞誉。天安门城楼、中南海紫光阁、中国美术馆等处均有巨幅作品入藏。出版有《林凡画集》、《林凡书画集》、《林凡艺术》、《林凡现代山水画》等作品集,发表艺术论文60余篇。和艾若、郁贤皓教授共同策划主编的《中国历代僧诗全集》,计2300万字,60巨册,为中国僧诗总集之最。
表演艺术家谢芳
谢芳(1935-)赫山区(原益阳县)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主演过歌剧《小二黑结婚》、《开花结果》、《货郎与小姐》、《白毛女》、《刘三姐》等;主演的电影有《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等;参演过《血总是热的》等10余部电影和《我爱我家》等10余部电视剧;主演过话剧《日出》。有自传体艺术回忆录《银幕内外》、《往事匆匆》与影视小说《不沉的湖》等著作出版。曾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当代诗人吴奔星
吴奔星(1913-)现代诗歌研究家。诗人。湖南安化人。1927年开始发表诗作,1936年组织小雅诗社,任《小雅》诗刊主编。抗日战争期间,写了二百多首诗。建国后大部分时间在高校教学,写有旧体诗和诗论。著有诗集《春霭》、《鸭绿江之歌》(合集)和旧体诗《双贝集》等,此外著有《鲁迅旧诗新辑》、《中国现代抒情名篇选讲》,编有《鲁迅诗话》、《沫若诗》、《历代抒情诗选》等。
当代小说家莫应丰
莫应丰(1938-1989)当代小说家。湖南益阳(今属桃江)人。1956年入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61年参加广州军区空军文工团,从事音乐和剧本创作。1970年复员到长沙市群众文艺工作室工作。后调潇湘电影制片厂任创作员,1980年调省文联,当选为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党组成员。1976年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小兵闯大山》、《风》、《走出黑林》、《将军吟》、《美神》、《桃源梦》,小说集《迷糊外传》、《莫应丰中篇小说集》、《麂山之迷》。《将军吟》是其代表作品,通过对三位将军命运的描写,再现“十年浩劫”在军内的回声。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当代女作家叶梦
叶梦原名熊梦云,女,湖南益阳市人。现在湖南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80年开始创作并发表处女作小说,82年开始写散文,82年、83年以散文连获《青春》文学奖,86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小溪的梦》,此书获湖南省首届儿童文学大奖。并以散文创作的显著成就获86年度湖南青年文学奖。其散文作品多次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社选编的散文精选本达50余种。近年来,曾连续出版5本散文集:《小溪的梦》(湖南少儿出版社)、《湘西寻梦》(广西民族出版社)、《灵魂的劫数》(安徽文艺出版社)、《叶梦新潮散文选》(漓江出版社)、《月亮·生命·创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空军少将唐铎
唐铎(1904—1983),赫山区岳家桥乡人。1920年随蔡和森等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春入上海中国公学商科学习,后回广州,到国民革命政府航空局属下的飞机制造厂学习飞机修理。1924年9月,广州政府筹建军事飞机学校时被录为实习生。次年,唐奉调赴苏联学习航空技术,先后就读于苏联空军第二、第三飞行学校,空军战斗学校及飞行观察学校,毕业于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航空机械工程师学位。1926年,唐在苏联加入共产党。苏德战争爆发后,唐任苏军某空中射击团副团长,多次率机飞赴前线,与入侵德机空战,屡建战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先后授予他列宁勋章、红旗勋章和苏联卫国战争勋章。
唐在苏联期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国内战局,多次写信给苏方领导,要求回国参战,均未获准。直至1953年周恩来率团赴苏参加斯大林葬礼,经再三交涉,唐始获准回国。随即被派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该院党委委员及空军工程系主任。1955年,他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唐在学院工作期间,以其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从事教学、科研活动,曾为创建祖国自己的飞机工程、航空兵器、航空无线电、空军机场建筑及航空气象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4年,唐调辽宁大学担任副校长,“文革”中被无辜监禁达7年之久。平反后继任副校长。后当选为辽宁省政协副主席。1983年,唐患脑溢血逝世,终年80岁
红军将领张子清
张子清(1902—1930),名涛,别号寿山。桃江县板溪乡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将领。1912年张考入长沙陆军芝芳小学,1920年任岳阳镇守使公署上尉副官。1922年参加平江兵变,失败后潜回家乡组织游击队,进行反军阀的斗争。1924年,张奔走于长沙、武汉、上海之间,与郭亮等中国早期革命活动家结成挚友。1925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广州政治讲习班学习,毕业后投身北伐。
1927年9月,时任国民革命军二方面军警卫团副营长的张子清,随营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长第三团第二营营长,参加了文家市会师和“三湾改编”,跟随毛主席开始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928年2月,红军前委重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毛泽东任师长,张任参谋长兼一团团长。3月,张率部随毛泽东支援湘南暴动。在桂东沙田,遭敌军堵截,张率部浴血奋战3天3晚,击退敌军10次进攻,保证了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顺利挺进井岗山,为红军史上著名的井岗山会师,立下了不朽功勋。
之后,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该军下辖3个师,张任十一师师长,后选为中共湘赣边区特委员,代理特委书记。1929年1月,为粉粹敌军对井岗山的进攻,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转移,红五军和红四军一部留守井岗山。此时,张任红五军参谋长,坚持带伤指挥战斗。1930年春,张因伤被护送疗养,因医疗条件差,伤势恶化,是年5月不幸逝世,时年28岁。遗骸葬于永新县城效东华山。
著名书法家黄自元
黄自元(1873--1918),字敬舆,号澹叟,安化县龙塘乡人。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郑沅于《敬舆公七十寿序》中曾说:“典试江南,被议镌级。或云可以入资捐复,而卒不为。终被朝廷昭雪,起用检讨。”
光绪年间,黄历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简放甘肃宁夏知府。在任期间,常跨马出巡,考察河工,征求民隐;进而精修暗洞,以泄黄河之卤,宁夏人至今利之。至中年,因丁忧回籍,不复出仕。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起用湘军。黄被调北上,兵败后,只身自海上逃归。此后定居长沙,先后主讲湘水校经堂及成得书院,与诸生析疑释难,勤诲不倦。民国7年(1918)病逝。
黄善书法,著有《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已收入《中国书法大辞典》)。后经湖南美术出版社重印和出版的,尚有《黄自元临九成宫》和《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刘镇武上将,男,汉族,1944年4月生,湖南南县人。大专文化。上将军衔。196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排长,团司令部作训股参谋、股长。1970年后,任广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训练科参谋、副科长、科长,军训部副部长。1983年任军参谋长。1987年入国防大学学习。1990年任集团军副军长。1992年3月任集团军军长。1994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司令员。1997年7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率部进驻香港,任驻港部队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99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90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晋升中将军衔,2004年晋升上将军衔。现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上将军衔。
下一篇:
益阳2009年有什么好楼盘啊
上一篇:
湖南益阳二手房大约多少钱一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