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在明伦堂后。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土文》,吕柟撰《新辟白鹿洞记》。吕认为:“夫白鹿书院之有洞,犹吾儒之经记也”。“有事白鹿洞者,不修其洞而为游览诸奇者,致则何异于学者驰鹬于训诂辞章而忘其经之正哉?”嘉靖十四年(1935)南康知府何岩,命石工琢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他提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也。”他又提到:“嘉靖庚寅春,郡守王玉溪,改筑是洞于书院明伦堂后”,他觉得“洞中无鹿,寥寥无意趣,迺命工琢石鹿于内”,鹿作“攸伏厥状”,他认为这样可以游观于斯者,因废以知洞,因洞以斯古”。这样可以先哲之遗迹不泯,而后人之景仰愈久而愈切也”。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参议葛寅亮看见洞中白鹿,问诸生开洞和置鹿之原委,葛寅亮认为洞不应开,鹿更不应琢,遂将石鹿埋入地下。直至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约二米深处发现石鹿,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 清代光绪九年(1883)南康知府刘锡鸣提到,石鹿在“咸丰六年(1856)兵燹以后,石鹿亦弗存,而董事者以木为之”。“今春余权斯邦,往来书院,恭行典礼,见鹿身损坏,置之洞旁,深为感叹,爱命石工复凿一鹿安奉洞中,以徽其实,用垂永久”。他这里提到的“石鹿亦弗存”的石鹿,应为以后再刻制的,而非嘉靖石鹿了。 洞中现置放明代嘉靖年间的跪式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为书院仅存的明代实物。石鹿后有清顺治十一年(1672)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洞正壁有嘉靖十年(1571)开州王溱所书《鹿洞记》。左右两壁有王凤池所书的石刻残碑。 洞为花冈岩砌,呈卷拱形,高4.00米,宽4.15米,深6.35米。 鹿洞前为一坪地,以花冈岩石和卵石铺地。左右花坛中种植桂花树。从鹿洞右侧有花冈岩石级登思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