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以来,已完成首年“大考”。截至7月1日,635家首批纳入管控的企业中631家都如期完成碳排放履约,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场也成为全国首个总成交额突破亿元大关的碳市场,至今仍保持总成交额全国第一这一纪录。记者从昨天市长许勤主持召开的碳排放交易工作相关会议获悉,我市将进一步扩大碳交易的覆盖面,除了将更多工业企业纳入交易范围,还将研究探索将公交车、出租车等“移动排放”纳入碳市场排放交易体系。
635家企业碳排放下降383万吨,19家大型企业贡献大
深圳市发改委碳交办主任周全红介绍说,深圳碳排放交易体系首批纳入635家工业企业,包括以电厂为代表的14家单一产品企业和621家制造业企业,根据2010年的数据,这635家管控企业碳排放约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的39%。经第三方机构核查,我市635家碳交易体系管控企业2013年度碳排放总量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383万吨,下降幅度11.7%,碳交易市场运行一年以来,减排成效显著。其中,8家电力企业碳排放量下降了306万吨,下降幅度为18.2%,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6%;621家制造业企业碳排放绝对量较2010年下降80万吨,下降幅度接近5.2%。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051亿元,上升42.6%;制造业碳强度较2010年下降了33.5%;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呈现大幅下降,较“十一五”末下降幅度达到33.5%,管控企业已超额完成了 “十二五”期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要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兴、华为、比亚迪等为代表的19家大型企业在碳排放交易体系节能减排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13年19家大型企业碳排放较2010年绝对量下降了6.8%,但工业增加值增长了57.0%,在碳排放下降31万吨的同时增加了823亿元工业增加值,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碳强度的下降。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制造业企业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工业增加值的提升,释放了一个有力信号:推行低碳发展是大有前景的,是可以实现良性循环的,将有力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
节能获益耗能付费,未履约企业或将受罚
在此轮碳交易履约过程中,购碳的最大户维达力实业公司,碳缺口达4.8万吨,为此企业付出了350万元左右的“碳成本”;富士康、创维等重视碳排放的企业则在碳交易市场上获益不少,收获几百万甚至过千万元的碳收益。大型公司因管理体系较好,履约情况也相对较好。统计显示,635家管控单位中,37家上市公司及6家拟上市公司均如期履约。而未能按期履约的4家企业均身处制造、塑胶等传统行业。其中两家企业目前已经履约,还有两家企业正在履行履约程序,但过期未履约可能会面临数倍处罚。市发改委碳交办负责人表示,针对未履约管控企业的具体情况,我市正进一步完善碳交易执法的具体流程,明确碳交易行政处罚的具体事项。
碳交易将扩大至公交出租
根据市发改委碳交办透露的下一步工作思路,在下一个实施年度我市将进一步扩大碳交易覆盖面。该办正加快新一批管控企业的选取工作,尽快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第三方核查机构开展初次碳核查工作,争取年底前完成新一批管控企业的配额分配工作。除了更多工业企业将纳入管控体系外,还将有一批符合条件的建筑物纳入碳交易范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共交通等“移动排放”也在这一批扩大覆盖面的名单上。据悉,我市正在研究公共交通碳交易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确定公交车、出租车碳排放数据监测体系,开展公共交通碳排放核查工作,力求结合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推广应用,从强制推广应用新能源公交车逐步过渡到以配额分配推广应用的方式,探索建立公共交通领域碳排放交易市常
此外,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碳交易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对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信息披露、风险控制、交易收费的监管;进一步完善碳交易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深圳碳交易体系官方网站,用于发布与碳交易相关的法规政策、规划、通知公告和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动态,建立政府和管控企业以及碳交易市场投资者之间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碳市场监管工作效率等。
深圳碳交所相关负责人昨天也表示,碳交所下一步拟推动信息披露的透明化,增加市场吸引力;鼓励碳资产托管及境外机构参与碳交易;推动政策开放,建设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中心;并积极筹备全国碳交易市场,争取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