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看株洲的变化怎么坐公交车
公交网 » 株洲公交 » 城市问答

喜看株洲的变化

2015-08-08 03:59:07

答案1

  株洲那五年

  1998年中国铁路机车第一速诞生

  6月24日,由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的韶山8型0001号机车,在试跑中跑出了时速239.7公里的中国铁路机车第一速。

  1999年住房实施货币化分配

  1月1日,我市停止城镇实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

  2000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市

  11月宣布:年内我市要完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25万人的目标,五县市也要启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并将全面启动市直机关公务员医疗保险改革。

  2001年“双星”从株洲驶出

  9月21日,由株洲企业生产的,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奥星”,中国首台国产分散型电动车组“中原之星”从株洲驶出,标志着中国铁路高速化、高传化取得重大突破,索引动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铺开

  备受全市268万农民关注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于4月下旬全面铺开。这次改革总的要求是:取消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屠宰税;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改革村提留的征收、使用办法。
  “我来株洲时,市区道路构架是‘两纵一横’,不像今天,路桥交错,想去哪里都很方便!”10月13日,湘江之滨,回顾市区面貌今昔变化,63岁的原市建委总工程师沈正农感慨万千。

  “两纵”指建设路和人民路,“一横”是新华路及其延伸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新华路一天天“长大”,越来越繁华、漂亮。如今,新华路贯穿荷塘区、芦淞区与天元区,沿路商业圈点、工矿企业星罗密布。

  “灰姑娘”十八弯

  1968年12月,沈正农揣着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大专毕业证,来到株洲市“四个面向”办公室报到,从此成为一名“株洲人”。

  那时,作为市区主干道的新华路叫红卫路,始于中心广场,终于电焊条厂,没有直通430厂。红卫路比较弯曲,只有到现在的文化路口段比较直,路面是传统的柏油路,中间是机动车道,两边供自行车、行人通行。当时,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中间是双向两车道,留下很宽的自行车道。

  “绿化、下水道等配套设施,一律没有,像个‘灰姑娘’!”沈正农说,那时的新华路只有单一的通行功能,谈不上什么美化、亮化。道路两旁,除了株洲百货商店、电焊条厂、市政公司等单位,基本是低矮的民房。

  1969年,红旗路通车,红卫路延伸到红旗广场。红卫路一点点往前延伸,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之间用树木、花草隔起来,下水道开始完善。

  来株10多年来后,沈正农才算从红卫路身上,找到了一点现代城市道路的‘味道’:“走在上面舒心多了!”

  “金箍棒”越变越长

  1983年,按照年轻化等“四化”标准,40岁的沈正农被任命为市政公司经理。

  此时,红卫路已更名为新华路,有了沿江路、华南路、文化路、月塘路等支路,与今日此路的构架差不多了。

  1988年,株洲的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株洲大桥飞架东西,宣告了江上无桥的历史,揭开了建设新城区的篇章。

  “新华路由河东延伸到河西的炎帝广场,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长了近一半!”河西段被命名为天台路,与长江路、黄河路、珠江路等相交。天台路中间多了一个花坛,因功能区分合理,成为当时最宽敞、最漂亮的市区道路。

  1994年,向阳广场至430厂段被纳入城区道路范围,成为新华东路。从此,新华路及其延伸段,东至炎帝广场,西至430厂,清一色的水泥硬化路面,绿化、路灯、下水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1996年,炎帝广场建成后,站在神龙铁塔顶端俯看下方,新华路的路灯犹如一条长龙,蜿蜒至天际。

  “出嫁新娘”耀人眼

  进入21世纪,新华路出落得越来越漂亮。

  2004年,新华西路即中心广场至向阳广场段,进行提质改造。借鉴天台路,新华西路中间也有一道分隔交通的花坛。

  次年,新华东路也进行改造。路宽了,灯亮了,改性沥青路面黝黑发亮,两旁的房屋也进行美化,新华路如出嫁的新娘子一样,花枝招展令人刮目相看。

  今年,天台路也变了模样,港湾式公交站台、震荡式双黄线、树苗植进花坛等,让株洲增添了几分现代人文气息。

  “我们想到新华路会变美,但没有想到会变得这么美!”已经退休的沈正农等建设者,由衷地为其变化而高兴。

  随着经济的发展,向阳广场、红旗广场、中心广场、长江广场、炎帝广场等五大广场演变成一个个现代商业圈,如璀璨明珠点缀在新华路上。滚滚车流、拥挤人流,带给新华路以生机,带给株洲真“金”白“银”。

  市区交通“试验田”

  “新华路的每次变迁,都折射出市区旧貌新颜,并变成市区交通管理模式改革的展台!”在沈正农心目中,一叶可知秋,新华路就是交通改革“实验田”。

  沈正农刚到株洲时,中心广场是一个半圆形的小岛,中间杂草丛生、高低不平,来往的车辆、行人很少,各走各的路,不用担心会发生什么交通事故。

  1982年,沿江路建成后,中心广场4个方向都有车辆进出。鉴于电力供应不足、交警人手紧张,沈正农等设计出环形广场,除了向右转变的,其他机动车、非机动车都围着交通岛转圈。饱和通行能力为2000辆/小时,预测20年后达到。后来,交通岛建起叠台式喷泉。

  株洲大桥通车后,中心广场车流量、人流量大增。为避免行人干扰车辆行驶,中心广场的北面、南面、东面各多出一道3米宽的人行天桥。通过人行天桥,市民可以直接抵达株百大楼二楼购物。

  因西面未设立人行天桥,行人对车辆通行仍存在,加上叠台式喷泉阻挡司机视线,中心广场再次面临改造。2000年,钻石岛方案出台,行人改走地下通道,车辆仍走环岛。2005年1月,中心广场启动交通大循环方案,东西方向车辆直过,南北向必须转圈。

  今年9月,中心广场钻石岛也被拆除,采取渠化灯控交通模式,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将来,中心广场还将继续承担交通管理模式改革“试验田”的角色。

  一条路见证了株洲30年的变迁,展示了城市改革的风采
下一篇: 株洲环洲歌剧院现在的主持人是谁?
上一篇: 想知道: 湖南株洲的服装厂在哪?
公交游戏 | 意见反馈 |
浙ICP备19049204号-5 公交网 ©2003-2014